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农民工进城——民族脊梁筑广厦

发稿时间:2018-12-07 07:06: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农民工进城

  ——民族脊梁筑广厦

  

  农民工异地看病有了医保。资料图

  大事记

  1979年,在香港招商局的主持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根“地桩”在蛇口工业园打下,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与我国廉价的农民工劳力资源相结合跨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确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交够国家和集体的”,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让农民外出流动务工成为可能。

  1984年,我国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为农民工进城打开了“一道门缝”。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003年年底,农民工“讨薪风暴”席卷全国。此后,每年元旦到春节期间,中央部委都会三令五申,重点针对建筑业等行业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2008年,《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胡小燕、朱雪芹、康厚明三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两会,我国农民工获得了经济权益的保障、政治权利的突破。

  2009年,深圳莱依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肖红霞、丘小院等7名农民工,代表中国工人登上《时代》周刊。

  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融入城镇作出了系统的政策安排。

  2017年,《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出台,将打造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上升为国家战略。

  纪念的意义在于重新发现历史的价值。40年改革开放,风雷激荡,波澜壮阔。领路人的力挽狂澜,开拓者的艰辛探索,弄潮儿的创业传奇……种种精神、件件故事,我们忘不了,也听不够。

  此刻,有一个庞大而沉默的人群需要我们特别纪念,他们在改革开放中“野蛮生长”,在负重中奋力前行,却终将告别历史舞台。

  这个人群曾是卑微的代名词。

  他们在脚手架上砌筑着摩天大楼,在流水线旁组装着手机电脑,在大都市里穿行着收发快递,在荒山野岭间架设着高速铁路……勤勤恳恳地干着“苦脏累险重”的工作,只为了千里之外的家人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人群正是伟大的创造者。

  他们的奔波转徙,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让全社会充满了流动活力;他们的吃苦耐劳,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傲世地位,竖起了“中国制造”的大旗;他们的身份转换,加速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更新了古老的农耕文明。

  这个人群叫作农民工,他们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底层密码”,是变革浪潮激荡中挺立的民族脊梁。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