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diyishuji@163.com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第一书记彭季一腔真情富乡村

http://www.youth.cn 2018-11-24 12:01:45 中国青年网

  “彭书记来到我们村后,带着大家种蔬菜、建卫星工厂、帮助村民就业,我家今年有3人就业,脱贫没问题。”11月12日,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村民阿卜力米提·阿卜来提说。

  阿卜力米提口中的彭书记,是自治区经信委驻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第一书记彭季。驻村一年来,彭季和“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一起夯实基层基础,引领村民转变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帮助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强基层形成脱贫合力

  克什拉克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贫困人口732人,村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创收增收渠道单一。“扶贫先扶志,只有帮助乡亲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大家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彭季说。

  彭季介绍,第一书记、高校教师、工作队队员每人带领一名村干部,开展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文化、学政策活动,通过现教现学的方式,增强基层力量,打造一支永远不走始终为村民服务的工作队。

  为了确保脱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彭季组织多方力量,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扶贫工作站。驻村第一书记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扶贫工作站站长,并对小组内每一名干部制定工作职责,形成合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到人。

  基层力量加强了,大家结合夜校等各种场合宣传政策,利用多种途径营造脱贫氛围。同时引导村民牢固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信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理念,让大家自觉参与到脱贫致富行动中。

  种大棚帮助村民增收

  彭季根据村里实际情况,在产业上做起了文章。

  村里有67座大棚,但村民缺乏种植技术,大棚蔬菜产量不高。“以前我种的蔬菜成活率低,所以收入也少。”村民达伍提·图尔荪说。

  彭季经过调研后,试行了市场化运作大棚的方式,所有权不变,经营权有偿流转,形成“市场化+大棚+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今年3月,上海一家公司承包了部分村民大棚的经营权,又聘请村民在大棚就业,同时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村民种植。

  目前,仅大棚一个项目村里就有67名村民实现就业,就业村民月工资1800元,再加上每座大棚年租赁费2000元,所涉及村民人均年收入2.3万元。

  村民不仅收入提高了,还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我在大棚打工,还跟着技术员学技术,我把学到的技术用到家里的大棚种植上,今年蔬菜成活率提高3成左右,收入肯定比去年多。”达伍提说。

  建工厂实现转移就业

  就业是实现脱贫致富有效的措施。驻村以来,自治区经信委驻莎车县18个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形成“集团化”作战,把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作为“先手棋”来抓,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彭季和工作队还采取多村联建卫星工厂的方式,扩大卫星工厂的辐射范围,降低建设成本。

  引进一家服装厂进驻卫星工厂后,“心急”的彭季又创新运行模式,一边建设,一边招聘村民接受培训。目前,周边农村已有200多村民在卫星工厂接受就业培训,其中克什拉克村就有27名。

  彭季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又引进一家木业公司,吸纳了周边179名村民就业,克什拉克村占到了72名。

  目前,克什拉克村已实现“一户一就业”,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今年整村脱贫没问题,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我们继续发展庭院经济、扩大木业公司规模、丰富大棚蔬菜种植品种……”说到今后的工作,彭季就停不下来。(新疆日报记者/逯风暴)

编辑:习明斌(实习) 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