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让“勉励”点燃贫困户致富火种

发稿时间:2019-01-22 10:30:00 来源: 第一书记网

  近平总书记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部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习之语,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基层一线帮扶干部指明了帮扶方向。

  俗语说“贫困限制了想象”,的确,身处困境,未见过海阔凭鱼跃,未见过天高任鸟飞。致富和发展一筹莫展,就如坐井观天的狭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各地采取政策宣传、文化下乡、教育投入、农技推广、农民夜校、坝坝讲坛等举措,扶志和扶智,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的认知能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授之以渔和授之以技的物质丰富,更是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勉励”帮扶。

  以民情为“镜子”,找准勉励切入点。1977年,万里在安徽调研期间曾问起一个青年的理想是什么,这位青年说:“填饱肚子。”1978年安徽实行了大包干。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同志与民同频共振,以民心为导向,顺应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正确解决了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苦。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亦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深意。时下,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当多以群众为镜子,熟稔“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确认”群众眼神,理解群众辣言辣语,善于在群众的难点和需求中找到帮扶工作切入点,对群众亦是一种勉励,如政策的支持、创业贷款的支持、技术的培训等等。

  以绿色为“同心圆”,找准勉励关键点。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部分,与此同时,亦应该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绿色发展理念。“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贵州花茂村的母先才敢为人先,贷款建立起陶瓷体验馆,又把火窑改为无污染的电窑。这仅仅是花茂村经营乡村理念的缩影,也为时下的脱贫攻坚提供了案例典范。脱贫致富不是饮鸩止渴,做的是利长远的乡村振兴。乡村的清风应夹有泥土、花草的味道,如淡淡桂花般纯粹。在群众有了致富认知道能力后,应不忘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与因地制宜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路线。这种脱贫致富的勉励饱含“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深谋远虑。因此,帮扶干部应树立起与时代同心同向的发展理念,勉励群众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成为时代同心圆的承载点。

  以率先为“火车头”,找准勉励先行点。“总书记在村里座谈时,我就在场,他叮嘱我们当好致富带头人,领着大伙一起干”。贵州花茂村的陈义兵告诉记者,自己与周边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帮助老乡亲们销售农产品。此外,客栈将拿出20%的股份,分给22名从村里招来的员工。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要想当好火车头,自身得有方向、有动力。行胜于言,才有说服力。这不仅能力担当,更是兼济苍生的胸怀。率先垂范,为困难群众拓出一条致富路,其实也是勉励群众,重振信心,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方式。

  因此,帮扶干部应结合自身特长,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多做看的见痕、留的下印的勉励,多为群众找方法、拓展渠道、出点子、找出路等等。(陈筱林/文)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