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住”进村民“心窝里”的第一书记

发稿时间:2021-09-12 11:46:00 来源: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

    驻村就要“住”进村民的心窝里”,这是驻村第一书记王利斌8年多的扶贫体会。被派驻到龙井市老头沟镇大箕村、泗水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期间,他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是吉林省驻村时间最长的第一书记。8年时间里,他带领村民建强村级党组织,发展脱贫致富产业项目,修路、建桥、改造危房,使村域及人居环境有了彻底改变。

  

  王利斌帮农户除草

  建强基层党的组织,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打好一个坚实基础

  “给钱给物不如建好支部”,他包保的两个贫困村一直以来因贫困积累了许多矛盾,常年上访告状不断,是龙井市基层党组织严重软弱涣散村。驻村以来,他先后多次改组重选村“两委”,让有能力、有担当的党员到组织中来,优选了年轻的党员充实到村班子,引入返乡创业的研究生入村班子任职,率先垂范,号召全村党员带领全体村民一起奋斗、一起创业。经过8年努力,村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改善,为村民服务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先后被龙井市评为党建的标兵村、先进村。

  发展致富产业项目,为村民脱贫奔赴小康留下一笔不竭财富

  驻村以来,他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确定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套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绿色循环产业项目。成立合作社,流转105公顷土地,建设年出栏500头的黄牛养殖场,在牛舍屋顶架设300千瓦光伏电站,创建鲜食玉米冷冻加工厂,建造18栋温室大棚,购置30台农用机械,成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探索建立了用玉米秸秆喂牛,牛粪制成有机肥,还田养护黑土地,逐步向绿色有机食品方向转移的循环模式。经过努力,仅2020年的村集体经济产出销售额就达到1000多万元,盈利1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彻底摆脱了贫困。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未来美好生活打造一片发展热土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他坚持“要想富先修路”的扶贫真理,累计为大箕村、泗水村新建、改建村路、屯路、机耕路近60公里,永久改变村民出行难、耕种难的困扰。为两个村的危房户新建了90座安居房,新建了自来水厂,一举解决村民多年来吃不上水的难题,为两个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娱乐室,建设娱乐广场,安装路灯,修围墙、修边沟,彻底改善两个村的环境面貌,让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和升华,发展的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

  践行自身职责使命,为强化法治乡村建设贡献一份检察力量

  开展扶贫以来,王利斌时刻不忘自己检察官身份,始终把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放在心上,通过走访,发现多户村民在多年前被骗,有的家庭因为此事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两个村累计23户村民近180万元粮食款被骗。他急忙协调,通过启动龙井市检察院的侦查监督程序,将3名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分别被判有期徒刑,追回45万元的被骗粮款。同时对特别困难的4户贫困家庭启动检察司法救助。为建立长效机制,为卖粮提供便利,在泗水村建造了大型地磅秤,彻底解决了村民卖粮难的困扰。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坚持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村民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无怨无悔。“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将继续扑在扶贫事业上,把心血洒在乡村的热土上,甘做为村民服务的孺子牛、带领村民创新致富的拓荒牛、默默奉献艰苦奋斗的老黄牛,无声诠释新时代扶贫干部的“三牛”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

  他的扶贫事迹和扶贫经验被“中组部、国扶办”专著收录,多次受邀到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传授扶贫经验,面向全省1489名第一书记作先进事迹报告,扶贫工作成绩得到了吉林省委的表扬,事迹被拍成三部专题片三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村里引进返乡致富人才“211”大学研究生的故事拍成微电影《留住芳华》多次获奖,被收录到“学习强国”平台上宣传。2020年协助省委组织部成立全国第一个“驻村第一书记协会”,担任副会长,协会被国家扶贫办授予全国唯一的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责任编辑:左橙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