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第一书记的“驻村经”丨“跑腿”书记杨德明

发稿时间:2022-08-15 09:26:00 来源: 湘潭在线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全市231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一手抓基层党建,一手抓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强乡村振兴的“红色堡垒”,广大农村一线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即日起,本报将推出第一书记的“驻村经”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第一书记的“驻村经”系列报道①

  “跑腿”书记杨德明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静

  一辆摩托车,一个公文包,一个笔记本,这是杨德明驻村的“三件宝”。

  杨德明是湘潭市林业局的林业技术人员,被派驻湘潭经开区响水乡砂塘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杨德明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年过半百,在湘潭300多万亩林地上奋斗了半辈子,却两度“请战”驻村第一线,三年脱贫攻坚结束后,转身又投入乡村振兴新战场。他患有腿疾,两次手术后,他不顾医嘱,继续奔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功成”并未“身退”

  2018年,一个春寒料峭、细雨绵绵的日子,杨德明背着背包,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湘乡市金薮乡普岭村坑洼不平的村道上。

  “第一书记原来是个老同志,都一把年纪了还来扶我们的贫,你看他走路还要我们扶吧。”村民们质疑的声音,并未让54岁的杨德明“打退堂鼓”。

  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这次驻村无异于一次“赶考”,既然来了,就得干出点名堂!

  啥名堂?三年时间里,特困户徐有才的危房修好了,杨四喜女儿上大学有了特困补助,困难党员王友余5亩香菇基地变成15亩,村里灌溉水渠也建成了……普岭从省定贫困村出列!

  三年脱贫攻坚,虽然“功成”,但是杨德明并未“身退”,转身又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新战场。

  2021年,杨德明满怀着对青山绿水的深厚感情,主动请缨,到响水乡砂塘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林业人嘛,根就在山村里。”杨德明说,干点实事有成就感。

  有“腿疾”却偏爱“跑腿”

  杨德明一直有腿疾。在普岭村驻村时,他住在村部简陋的地下室,阴冷潮湿和疲劳加剧了他膝盖旧伤复发的疼痛。有时疼得实在受不了,他就到卫生院买止痛片。卫生院的陈医生劝他,“老杨啊,别那么拼命,驻村不过就3年。”可杨德明觉得,只要能帮乡亲们致富,自己多跑跑也值得。

  “我把路蹚出来,乡亲们就好走了。”杨德明说的“路”,以前是脱贫的路,现在是振兴的路。以前,从普岭到市区,来回有150多公里,为落实扶贫政策,他记不清跑了多少个150公里。这两年,他为了给砂塘村修路,跑后盾单位、跑项目资金,最多时,一天跑了9个单位。

  砂塘村有一条连接城区的村道,只有2.2米宽,经常发生拥堵和车祸,给村民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拓宽这条村道,是村民多年的梦想,但苦于没有资金。

  杨德明到任不久,了解到村民修路的迫切希望。在村上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挨家挨户发动村民自筹资金,另一方面,一家家单位跑,向上争取项目经费。2021年11月底,在村民自发买的鞭炮声中,村道拓宽工程动工了。如今,1公里长的村道拓宽工程已竣工通车,由原来的2.2米拓宽到了7.5米。30多户村民自发修了入户路。

  “村里这两年的变化,都是杨书记跑出来的。”村委会副主任宋艳红说,邻村都羡慕,只想来“挖”他。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今年9月嫁女,幸亏通了自来水,要不然酒席都办不了。”砂塘村徐家组的王建感慨。砂塘村临近锰矿矿区,水源受污染严重,遇到季节性缺水,需要动用消防车送水。

  杨德明了解情况后,多次到湘潭经开区、响水乡政府汇报。最终,响水乡将砂塘村饮水改造工程第三期项目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并安排了40万元经费。经过紧张的施工,2022年春节,砂塘村3个村民小组98户345人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在杨德明的带领下,砂塘村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事,但杨德明并没有止步。“乡村要振兴,村民得变富。”作为市林业局的科技特派员,杨德明将他的科技本领带到了砂塘村。

  今年3月,杨德明争取了市林业局扶持当地发展庭院经济项目,投入资金购买了油茶、板栗、水蜜桃等苗木,向全村村民免费发放,帮助村民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其中,新造油茶林100亩,油茶低改林改造300亩,为村民免费发送油茶苗木2万余株。

  张跃民和张跃君两兄弟新造了油茶林6亩,改造了5亩老油茶林。天气干旱,杨德明担心油茶长势。8月10日下午,杨德明顶着烈日,爬到了张跃君家的后山。

  “杨书记,我还浇过几回水。”看到有些油茶苗有点蔫,张跃君心里急。

  “没事,天气干,蔫点很正常,回头补种就是,我还提供苗。”杨德明给老张吃下定心丸。

  杨德明说,油茶林是“绿色银行”,接下来时间里,他将继续把油茶技术培训课堂搬到林间地头,让村民全面掌握油茶种植技术,从以往种植油茶树“靠天吃饭”变为“主动造血”,实现油茶致富。

  “为民种下致富树,让林业产业经济在乡村振兴路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模式。”杨德明在随身带的小本上这样写道。今年57岁的他,依然干劲十足。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