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山海携手谱新篇 协作共富启新程

发稿时间:2025-04-07 10:39:00 来源: 农民日报

  山海携手谱新篇 协作共富启新程

  ——全国区域协作帮扶工作会议观察

日前,在祥云县政府与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共同投建的花卉产业基地内,当地务工群众正在采摘鲜花。资料图

  四月初的云南省祥云县,春风和煦、山花烂漫,全国区域协作帮扶工作会议在此成功举办。会议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大计,重点关注促消费、增就业、兴产业等领域的热点议题。各地农业农村、东西部协作部门负责人,部分中央单位和帮扶企业代表参会,并一同考察了沪滇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云南有关项目。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保持协作帮扶力度不减,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动员“四支力量”作用,实施好促就业、促消费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专项工作,为守底线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东西协作架起“山海连心桥”

  会前1小时,主会场外已是人头攒动,摆放着云南普洱、咖啡和应季水果的展区成了现场人气爆棚的“打卡点”。

  “代表中国精品咖啡的‘云南味道’真是名不虚传,会场里到处都能闻到咖啡的香气。”会场内,不时有参会者发出类似赞叹,这一缕醇香,也恰恰见证了沪滇协作的双向奔赴。

  “现在我们保山的咖啡不仅在上海热销,也通过两地协作的平台,得以走向全国、走得更远。”保山鑫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龙虎告诉记者。

  近年来,云南小粒咖啡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已达126.7万亩,产量高达14.6万吨,远销至欧美亚29个国家。沪滇协作对此功不可没。

  以保山市为例,通过与上海闵行区不断深化产业协作,除了引进优势品种,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管理外,上海还先后投入沪滇协作项目资金2144万元,在保山市建设咖啡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厂房、共建咖啡产业园区,全市陆续建成咖啡精深加工企业29户,咖啡精深加工率达60%,居全省第一。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杨铮在会上表示,上海统筹部署东西部协作任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沪滇之间”已构建起“种植—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协作体系。

  放眼全国,像沪滇协作这样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实践正在多地上演。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西部协作省份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有序推进产业机动转移,优化劳务协作对接机制,确保每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近几年,我们将劳务协作作为浙川协作工作重点,目标就是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稳定就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宇表示,四川正坚持品牌化引领、专业化培养、精准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方式,打造技能输出与就业保障协同发展的劳务协作新路径。

  “蓝鹰工程”就是浙江和四川劳务协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探索。从2022年起,浙川两地通过打造“2+1+2”“3+2”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帮助四川中职学生到浙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并通过校校联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将两省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匹配,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协同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浙川两地累计有53所学校、125家龙头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培养“学历+技能”人才4900余名,订单式短期培训帮助1.3万余人直接就业。

  定点帮扶锚定“共富新坐标”

  回溯历史,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已开展30多年,为促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脱贫做了大量实事好事;310家中央单位均成立了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定点帮扶,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当一个个帮扶项目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当越来越多“土特产”升级为脱贫群众的“致富金招牌”……在此过程中,各个中央单位如何体现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赋能聚力成为此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输血’+‘造血’并进,激发内生动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刘铮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作为定点帮扶县数量最多的央企,中国石油近年来不断加大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24亿元,涉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0个县1103个村。“我们一直强调钱要用在刀刃上,比如在新疆聚焦特色养殖业,推进节水灌溉,最近几年让2.2万亩戈壁变成了良田。”刘铮说。

  在新疆青河县,当地山道绵延、高低不平的自然地貌,曾严重制约了耕地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国石油先后投入资金1849万元,在青河县萨尔托海乡萨尔喀仁村等8个行政村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同时复垦2万亩良田,占青河县可耕地面积近六分之一。

  刘铮介绍:“以前大水漫灌的田地已经实现了节水灌溉,原来200元钱都租不出去的耕地,现在可租到1000元。品种也从单一的小麦扩展到青贮玉米、食葵、打瓜等经济作物,8个村的村民平均实现年增收5.7万元。”

  在与会代表的交流中,不同主体以差异化路径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的多重形态呈现出来,充分展现了中国式帮扶的多元活力。

  北京大学与云南弥渡县开展结对帮扶后,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基层院系负责人参与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开通了“人、财、物”绿色通道;尤其是作为教育帮扶的“国家队”,北大更是以“教育部县中托管帮扶项目”为抓手,利用北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着力为弥渡县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锦分享:“通过打造‘博雅自强班’教育帮扶品牌、派遣优秀教师、开展教育交流活动等方式,协调弥渡一中老师定期前往北大附中跟岗学习,全面提升校本课程、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专业技能,使弥渡一中优质生源外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高考本科录取率从2022年的53%跃升至2024年的67%。”

  此外,北京邮电大学定点帮扶贵州省长顺县,成立北邮—贵州电子通信行业人才交流中心,提供从学习、实习到就业的一站式服务;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挥铁路行业职工多、旅客多、注册用户多、施工队伍多的优势,构建系统完善的铁路消费帮扶体系;中国电信线上开设乡村振兴专馆,打造“天虎云商”和“翼支付”两大支柱电商,线下依托营业厅体验销售,以消费帮扶为抓手带动产业与就业双向延伸发展。

  多元联动绘就“振兴同心圆”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围绕促消费、增就业、兴产业,聚引帮扶资源、创新工作载体抓手,充分发挥“四支力量”的作用,尤其对于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而言,要把产业和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点带面、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务必取得实效。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艳青就用一组数据彰显了社会帮扶的“能量”:“全省3.6万家企业结对帮扶1.9万个村,累计投入超120亿元。”在湘西十八洞村,某旅游企业投资开发的苗绣工坊让传统手艺变身“指尖经济”,30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湖南突出“万企兴万村”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两大抓手,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全省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力量,这组数据背后,是全国8400多家民营企业、1.2万家社会组织构建的帮扶矩阵。

  此外,腾讯积极助力广西的乡村经营人才培养,提供了数字化经营“四件套”——包括小程序、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企业微信,为村庄建立了与外界连接的数字化入口。目前,在腾讯的参与带动下,广西已形成近2000人的乡村经营队伍。

  会议期间,“机制创新”始终都是高频词。除了中石油“能源+生态”定点帮扶模式、北京大学“智志双扶”教育医疗工程、湖南省发起的“万企兴万村”行动等,驻村帮扶的“热度”也在持续迸发,山西省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矩阵”成为关注焦点。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建成表示,如今,山西积极创新“省—市—县—村”四级驻村帮扶体系,选派1.2万名干部下沉一线,将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并且对标村情户情、帮扶政策、职责任务、帮扶工作、帮扶成效“五个清”要求,制定专门行动方案,实施入户走访暖心工程,了解村情户情,宣传解读政策,推动政策落实,去年累计走访387万户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1万个。

  暮色渐浓,祥云县会议中心的灯火依然明亮。沪滇协作的蔬菜大棚、浙川连线的直播现场、山西驻村干部的田间身影、北大医疗队的巡诊场景……一时间,这些画面仿佛跨越时空,定格为波澜壮阔的协作长卷。

  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言:“区域协作不应只是‘手拉手’的互帮互助,更是‘心连心’的共进之旅。”当山海携手、城乡交融、多方合力成为新时代的注脚,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梦想也在落地生根、拔节生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高晴)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