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陲写青春答卷 实干担当绘振兴蓝图
发稿时间:2025-05-15 10:16:00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扎根边陲写青春答卷 实干担当绘振兴蓝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靖西市工作队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你为什么来驻村,每天要为群众做些什么,回去的时候为村里留下什么?”2023年4月,带着这三个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靖西市工作队走进边陲小城靖西市,分别驻扎在边境线上的果布村、汤亮村、汉邦村。
两年时间过去,村级国门党校拔地而起,民生难题迎刃而解,村集体经济实现连增,三个帮扶村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8%……
“成绩单”背后,是实干笃行的责任与担当。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选派精锐驻村队伍,落地惠民项目,点燃产业发展引擎。驻村工作队员挥洒青春热血,扎根边境攻坚,接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建领航强根基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通过选派精干力量驻村、加强项目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等多样化帮扶措施,将资金、人力、技术等汇聚乡村振兴一线。
从都市“白领”到边境“村官”,从“笔杆子”到“泥腿子”,是工作队面临的挑战。
“阵地已换,初心不改。”驻村前两个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果布村第一书记黄鹏飞几乎天天扎在村子里,将村民的所思所想所困所盼记了满满一本子。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汤亮村第一书记邵明福是个“90后”干部,两年间,他与村民同吃同住,走遍全村4个村屯326户1191人,走访脱贫户、监测户200余次。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工作队队长汪保华一待就是4年,他逐人逐村进行分析研判,配强驻村帮扶队伍,引导驻村工作队按照建强一个堡垒,绘制村情图产业图两张地图,抓好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和美三个抓手,遍访困难家庭等四个必访的“1234”工作法精准发力,村居环境持续向好,社会治理稳步提升。
果布、汤亮、汉邦三个帮扶村将建强村党组织作为中心任务,建立起村级国门党校,开展“党旗耀边关”等巡边护边活动,推行“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方式,形成靖西国门党建特色经验。
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绘就基层治理“同心画卷”。
走进汉邦村,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村内不仅建有法治文化广场、和谐亭、感恩池,家家户户的墙面上还印制着普法宣传画,门前张贴着家风承诺和家庭签约律师服务卡,勾勒出一幅和美宜居的乡村图景。
依托支部统领、党员引领,汉邦村创新推行“组织稳边、示范强边、产业兴边、文化睦边、法治管边”五大工程,助力汉邦村实现“和、美、富、清”的历史性蝶变。汉邦村党支部获评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在百色市“乡村振兴·争创五旗”活动中拿下5面红旗,成为靖西市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民生为本践初心
群众之事无小事,件件都是心头事。
在汉邦村,流传着一则顺口溜:“汉邦水不帮,穷得响叮当。女儿多外嫁,男儿泪汪汪。”汉邦村处于山区,地少缺水、土地贫瘠,原有的蓄水池干涸多年,“用水难”成为压在村民心头的首要难题。
汪保华曾任汉邦村驻村第一书记,为解决村屯引水问题,他带着村民走遍村屯山岭,都没有找到可用水源。
调任为工作队队长后,汪保华仍心系水忧,嘱托新任汉邦村第一书记赵云鹏一定要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问题。赵云鹏带领驻村队多次实地调研,多方协调努力,最终成功筹集资金为大汉屯、山帮屯翻新改造了2个蓄水池,实现全村集中供水入户。
“施工那阵子,村里好多人都主动去看蓄水池修建。”汉邦村村民李长吉回忆道,“如今蓄水池蓄满清水,再不用担心用水吃紧。”
心中装着群众、脚下沾满泥土、肩上扛起责任、手中握有方法。
过去,汤亮村因缺乏活动场所,村民议事、党群活动常常无处落脚,一到夜晚,村内道路漆黑难行,运动休闲也成了奢望。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汤亮村第一书记邵明福多方奔走,协调筹备资金,将闲置的小学旧址修缮改造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同时修建马亮屯村民议事小广场,还为村里新增设一批太阳能路灯、球场灯光等,为村民打造了集学习、议事、活动于一体的阵地。
面对果布村不少留守妇女因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困守家中的难题,果布村第一书记黄鹏飞与靖西市人社局接洽成立“就业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来料加工形式为村民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同样面对村民家中的农副产品销售难、滞销积压的难题,黄鹏飞多方寻找商家,最终与南宁市鹏勤农贸市场达成合作,有效解决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难”、村民“收入低”困境。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帮助村里大学生申请助学金,为患病老人联系医疗救助,在防火防汛一线冲锋在前……驻村工作队员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责任清单”,并转化为“满意清单”,将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
产业筑基促发展
“2020年我们村集体收入仅有5万多元,2024年飙升到60多万元。短短5年时间,实现了11倍的增长!”4月24日,在果布村党群服务中心,村主任李铭笑着向记者算起村里的“经济账”,言语间满是自豪与喜悦。
果布村的发展密码何在?跟着第一书记黄鹏飞的脚步,记者走进果布村生态肉牛养殖基地,多头高大壮实的西门塔尔牛在牛棚里“哞哞”叫得欢。
近年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果布村将村集体大蚕房转型发展为4500平方米的生态肉牛养殖基地,通过收购周边农户牧草、吸纳群众进场务工等方式为村民拓宽致富增收渠道,同时通过“直播+助农”模式在电商平台销售牛肉,产业项目实现突破发展。
产业造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三个帮扶村从资源挖掘、模式创新、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发力,让特色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源头活水”。
汤亮村干旱缺水,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受限。汤亮村向上级部门协调争取了两批资金共计55万元修建产业灌溉给水工程,整合资金100余万元打造百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如今,黄色土地上搭起了白色大棚,棚内百香果和桑叶进行套种,棚顶安装一排排自动喷水器。现代化的百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320多户农户连年增收,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发放群众土地租金11.5万元,为村民增收注入了“强心剂”。
汉邦村过去土地丢荒率达70%,推行“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后,建成250亩脱贫奔康柑橘就业园、1060亩桑蚕示范园和150亩烤烟示范园,产业由弱变强,产业覆盖率达到97.1%。
回望七百多个日夜,从初到边境时的探索扎根,到产业兴旺、民心凝聚的崭新气象,工作队用两年光阴,在边境线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答卷。
如今,这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答卷,不仅是靖西市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是驻村干部接续奋斗的起点——新一批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扎根边陲,用实干担当续写更多振兴故事,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