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重庆奉节县:就业“三件套”打造“幸福流水线”

发稿时间:2025-07-21 10:17:00 来源: 农民日报

  十多年前,重庆市奉节县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选择外出到沿海地区务工就业。如今,一股“归巢热”却在奉节县悄然兴起——村镇里机器轰鸣,家门口车间林立。近年来,奉节县立足实际,创新打造“家门口”就业创业平台,让返乡游子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让脱贫群众端稳了增收的“饭碗”。

  目前奉节的就业帮扶车间达到158个,共富工坊20个,吸纳和带动就业5500人,均为重庆市最高。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地方”。近日,记者走进奉节县安坪镇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这里创新打造的“中心工厂+卫星车间+家庭作坊”模式,正在重新书写当地百姓的就业故事。

图为张玉正在裁剪鞋布。

  车间遍地开 收入有保障

  在传统制造业的认知里,一个工厂就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一条流水线:工人们站在固定工位,重复着标准化的动作。

  但在安坪镇,传统制造业工厂被重新定义——这里没有高墙围起的巨型厂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覆盖整个乡镇的“制造网络”。安坪镇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就业帮扶基地)作为“中心工厂”,通过更新迭代已经吸引6家优质企业入驻,以此为支点,沿着蜿蜒的山路辐射开来,34个“卫星车间”散落在周边的村落间。“中心工厂+卫星车间”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生态。

  重庆市弘源鞋业有限公司就是返乡入乡创业园的其中一家企业。在公司车间门口,一派繁忙景象。来自甲高镇、冯坪乡等多个乡镇村落的“卫星车间”运输车陆续抵达,车后座上整齐码放着做好的鞋面。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卸货交接,又从中心工厂领走一捆捆崭新的棉麻布线,经过“卫星车间”工作人员缝制成鞋面后再次运回这里。

  “从‘卫星车间’运过来的鞋面先经过质检,然后进行裁剪。”据弘源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涂佐军介绍,这种分工明确的模式让中心工厂与“卫星车间”的协作自然而顺畅:分布在各个村落的“卫星车间”负责鞋面缝制、鞋垫制作等前期工序;中心工厂承担着后期加工和鞋子合成等工序,同时统筹订单管理、原料采购和全流程质量把控。

  安坪镇之所以选择“中心工厂+卫星车间”模式,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建一个大型工厂看似省事,但对我们山区乡镇来说,建设资金、建设用地等都是考验。”安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牟启希解释道,“这种模式能减少投入,节约用地,让产业链辐射到各个乡镇村落,将车间建到村头,将就业送到户头,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涂佐军作为返乡创业的代表,算了一笔经济账:“对企业来说,这种分布式生产突破了场地限制,而且在这边建厂各方支持力度都很大,车间有租金减免,成本低多了。最重要的是,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中心工厂的手工生产组,合一村的脱贫户张玉正在裁剪鞋布。“刚进车间什么也不会,培训老师就在我们身后,手把手教我们怎么下刀,怎么走线,一个月左右就上手了。”她介绍,现在一天能裁剪几百张鞋布,一个月的收入能有4000多元。

  牟启希用一组数据展示了这一创新模式的联农带农效果:“现在已经带动了1500余名群众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人均月工资在3800元,安坪镇‘小车间 大扶贫’的典型事迹还入围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优秀案例。”

  据了解,奉节立足区域实际,围绕返乡创业就业精准发力,规划建设“1+7+N”返乡入乡创业园:高标准打造1个200亿级生态工业园,统筹建设兴隆、吐祥、竹园、公平、甲高、安坪、鹤峰7个重点乡镇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库区移民安置点和易地搬迁安置点分散发展N个就业帮扶车间,系统重塑了全县的就业生态。

  订单送上门 就业不出村

  在安坪镇下坝社区的街巷里,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银发苍苍的老年人坐在自家门口,一边做着手中活计,一边不时抬眼看看身旁嬉戏的孙子孙女,有时还会跟路过的邻居寒暄几句。这就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家庭作坊”生产模式。

  家庭作坊模式是当地企业接到订单后,将部分生产环节分包给当地村民在家完成,并提供必要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指导。以当地一家制伞企业——桂全金属为例,他们将伞骨架的打孔、组装等工序外包给村民,以“产业下沉、服务上门”的模式改变传统的就业形态:从过去“背着工具找活干”,到如今“在家等着活上门”。

  奉节万仕达塑料制品加工厂主要从事生产礼品包装袋、白酒红酒外包装袋,购物袋等,厂长夏厚安近日收到了来自江苏扬州总工厂发来的新订单——制作一批抽绳束口网纱袋。

  “网纱袋已经做好了,现在需要找村民完成抽绳工序。”夏厚安一边说着,一边将一捆捆半成品网纱袋装上车,准备送往下坝社区找村民制作。

  当车子停在下坝社区脱贫户郭定学家门口时,里面传来拐杖敲击地面的“笃笃”声,郭定学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迎了出来。“老郭这批活不急,你慢慢做,注意身体。”夏厚安叮嘱道。

  郭定学今年82岁了,因被树砸中了腿,落下了残疾。“腿虽然废了,但上半身还有力气。不能总指望在外打工的孩子们接济,咱也得自食其力。”

  郭定学把上百个需要穿绳的网纱袋拿到屋里,一张泛旧的桌子就是他的工作台。“穿完线最后还要打个结,这样一个束口袋就算完成了。”郭定学拿起穿绳工具,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动作虽慢但是格外稳当。

  记者在一旁计时,郭定学完成一个网纱袋穿绳需要40秒,他一天能穿上百个,每个袋子一毛钱,一个月能挣700~800元。他觉得,钱虽然不多,但是却足够满足他一个月的花销。在这一穿一结的重复劳作中,老人找到了那份自给自足的成就感。

  “我们根据村民年龄来分配工序。像剪线头、穿绳带这种简单工序,主要安排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做;像缝制、组装这些需要些技巧的活,就交给相对年轻的村民。”说着夏厚安指了指车后备箱里的工具包,“不管是剪刀、穿绳器还是缝纫机,我们都统一配齐,直接送货上门。就连七旬老人也能在家轻松上手。”

  “家庭作坊胜在居家便利,更适合老年人、残疾人和带孩子的家庭。‘中心工厂+卫星车间+家庭作坊’模式三者优势互补,挣钱、顾家两不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牟启希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晴 文/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