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澈如镜的丹江,映照清水北送的使命;翠色欲滴的青山,守护着水源地的纯净;丰收的田野,续写着水清与民富的新篇。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起点,通过“渠首闸门”的精准调配,将清澈的江水引入北方地区。自2014年12月开闸放水以来,汩汩丹江水奔涌而出,一路北上,为超1亿人提供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在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伟大工程中,淅川毅然扛起了重任,以坚定行动守护这一库碧水。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已成为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淅川县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不仅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更加注重产业的绿色转型,将宏大的国家战略转化为一库清水的坚定守护和“水清民富”的生动实践,走上了一条生态脱贫之路。
不能捕鱼养畜,就让生态增值
天刚亮,九重镇唐王桥村的村民们就趁着凉爽,挎着竹筐走进村里的金银花基地进行采摘。待到8~9点,气温逐渐升高,村民们带着沾满晨露的新鲜金银花前去收购点结算。
唐王桥村脱贫户高敬宝仔细核对着金银花收购单上的数据,脸上笑开了花。当天早上他采摘了3.45公斤金银花,按照每公斤9元计算,一早上挣了31元。他介绍:“这3个月采摘季下来,能挣3000元。再加上家里流转出去的几亩地、基地务工收入,参与村里的金银花产业一年就有将近8000元的收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坐落于九重镇。为了保护水质,当地村民毅然转变发展方式,告别传统畜牧养殖,走上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在这场转型过程中,金银花脱颖而出。这种植物抗旱、耐寒、生命力旺盛,且种植管理过程较依赖人工,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011年,唐王桥村率先迈出转型的步伐,利用对口支援协作项目资金,尝试率先建设金银花种植基地1.01万亩。并引进河南福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加工仓储基地,新采摘的金银花经过严格品控,被制成各类高附加值产品,串联起完整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按照“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淅川县不断优化中药材品种布局,集中连片发展金银花、柴胡、艾草等中药材品种达40多个,近3万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
守着丹江口水库,一纸禁令划出了红线: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这些禁令乍一看困住了发展手脚,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为库区群众指明了方向。老城镇冢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振强就在禁令里看出了新门道:“我们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但是紧临丹江水库,生态优势凸显。”不能捕鱼就让绿水长流,不能养畜就让生态增值。
起初,他带领村民满怀希望地种下水蜜桃,可崎岖的山路成为了拦路虎——桃子还没运出山就烂了大半。他又在电视上看到别的村靠种杏李致富,立即带着村干部前去取经。“杏李受市场欢迎,不仅经济价值高,最重要的是能挂果一个月。”在村集体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陆续栽种受市场欢迎的杏李,2025年村集体收入中仅杏李产业收入就达26万元。
目前,除杏李外,淅川县还发展柑橘、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23万余亩,生态林果产业带动库区10万群众致富增收。
盘活闲置资产,扩大“家门口”就业
在淅川,有这样两代人,共同守护一泓碧水。一代人用脚步丈量它的纯净,一代人用技术封装它的鲜活。
九重镇武店村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距离中线工程渠首仅800米,特殊的区位催生了独特的发展思路。该村将目光投向了水资源,一座现代化的包装饮用水厂在此建成,让守护与发展达成了平衡。
走进这家水厂的生产车间,往日的机器轰鸣暂归于一片宁静。眼下,车间正在进行全面的生产线升级,为新一季的生产蓄力。据水厂负责人王新虎介绍,厂内有瓶装水、桶装水全自动无菌灌装线2条,升级后产能将大大提高——瓶装水每小时最大产能1.2万瓶、桶装水每小时最大产能500桶。
拿起这瓶名为“丹甜”的水,喝上一口,入口柔,回味甜,它的名字恰是这口感的真实写照。目光移至瓶身,一行醒目的标识道出了这独特口感的根源——“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封装”。在矿泉水市场,“渠首”二字则是最强招牌。目前该车间生产的产品已销售到郑州、北京等省内外城市。
水厂的建成是驻村帮扶的重要成果,这座现代化水厂的前身是一家因经营不善而长期停摆的菌菇厂。“正是这‘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给了我们村最大的底气。”河南省委组织部派驻武店村第一书记穆洪竹说。
驻村工作队改变传统资产租赁模式,以移民产业项目资金建设的闲置厂房和第一书记项目经费购买的机器设备等多种方式入股,村集体占股40%,成为企业的“合伙人”。目前水厂已吸纳10余名脱贫户、监测户在此就业,每人每月增收2000余元。
距离水厂不远的弘晟木业有限公司也是在闲置车间的基础上建成,这家从事木材加工、收购、销售等业务的企业,产能表现十分突出,每月生产总值约100万元,每年为武店村带来不低于3万元的集体收入,实现了把闲置资产有效盘活。
但是这家企业自落户渠首便备受关注:粉尘会不会影响水质?生产活动如何与生态保护共存?公司生产负责人邢玉师则表示:“针对木材加工过程中的粉尘,专门设置锯末吸尘屋,通过负压吸尘技术实现高效除尘。木材从外地拉过来,并不破坏生态。”
如今,一个以木材厂为核心的“小生态圈”在村庄里自然形成。村民不用远走他乡,就能嵌入产业链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工厂已吸纳12名村民务工,其中脱贫户3户,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
一村一品显特色,一户一业奔共富
上集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的丝瓜产业,带领当地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
上集镇李家营村种的丝瓜,早已不再作为简单的餐桌菜肴,而是变出了“大花样”,不仅能入药,丝瓜络还能做成鞋垫、洗碗刷……“村里丝瓜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形成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李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李根成说。
绿蔓蜿蜒的丝瓜,串联起上百户家庭的增收希望,其收入是传统作物收入的3~5倍,种植户每亩年收益可达1万元左右。而丝瓜带来的,远不止种植收益。村民可以将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能在基地参与种植、管理、加工等多个环节,获得劳务收入。
丝瓜加工厂前,54岁的脱贫户王凤正忙着给丝瓜剥皮、晾晒。她介绍:“我把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此外我还在基地务工,一个月挣2000元,现在家里一年收入是5年前的2倍。”
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共同富裕的路上,既要有整村推进的“主打产业”,也要有各展所长的“个体经济”,这样乡村振兴路才能越走越宽。
上集镇关帝新村的脱贫户李明纪,身形看似瘦弱,骨子里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些年,他种过地、养过蜂、当过建筑工人,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能吃。曾经暗暗发誓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他,凭着一腔热血和勤快大胆,把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养蜂的苦,只有养蜂人明白。村里以前有不少人养蜂,但是大都没坚持下去,唯独李明纪把这份“苦”守成了“甜”。他一开始在自家院子里养了六箱蜂,这些蜂时常飞进屋里,甚至飞到邻居家中,蜇人是常事,误会也没少发生。但是家人的默默包容和邻里的逐渐理解,给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政府提供的技术帮扶、发放的产业奖补,坚定了他扩大规模的信心。
现在他已经发展了40箱蜂,家里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二层小楼也盖了起来,曾经的心愿终于成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蜜蜂没白蛰,汗水没白流。只要肯干,日子总会甜起来。”(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