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黑龙江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促进村企共兴

发稿时间:2025-09-22 10:40: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日子紧巴巴。后来种小园玉米,公司免费给种子和有机肥,每亩玉米的回收价还比市场价高500元,2024年光这一项就多挣了很多钱!”黑龙江省巴彦县村民王大姐笑着算起增收账。

  这是黑龙江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的“小园模式”在巴彦县结出的硕果。自2019年开始该公司参与到脱贫攻坚行动中,因地制宜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带领全县脱贫户在自家小菜园种植小园玉米13157亩,打造标准巾帼生态小菜园130亩,建设专用玉米品种高标准成果展示园区3120亩。截至目前,“小园模式”已惠及巴彦县18个乡镇102个村5882户,共计3万多人,带动脱贫户累计增收2368.26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小园模式”只是黑龙江推进“万企兴万村”的一个缩影。2021年,黑龙江省工商联联合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8部门出台了“万企兴万村”行动方案,成立省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推动13个市(地)同步组建工作机构,构建起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省农业农村厅以建设乡村项目对接供需库为抓手,通过精准调研、政策落实和典型示范,带动企业参与行动,引导万千民企从“响应号召”到“主动作为”,在黑土地上续写着村企共兴的新篇章。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近年来打出了社会力量协作帮扶的“组合拳”。在大城市的近郊村屯,“我在龙江有小园”农旅项目吸引游客体验田园生活,让农户的“菜园子”变成“钱袋子”;与哈尔滨商业大学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培养出数十名农民网红,让“土特产”通过直播走向全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输血”到“造血”,让乡村发展更有后劲。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始终是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力量。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一家以酒文化为特色的企业——铁力市酒章文艺创作有限公司,正通过“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创新模式,为北星村铺就一条酒香四溢的致富路。

  夜幕降临,北星村的酒章文创园内灯火通明,古法酿造的纯酿高粱酒香气弥漫。这座占地2.3万平方米的园区,不仅还原了“前店后坊”的传统酒坊风貌,更将酿酒技艺与林都北药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出人参酒、刺五加酒等特色养生酒系列,产品远销京津冀地区。“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民老张一边擦拭酒坛一边感慨。2023年,园区年产纯酿高粱酒50吨,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起农家乐、采摘园等配套产业,构建起“原料种植—酿酒加工—文旅体验”的全产业链。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模式,累计用工超万人次,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

  “我们不仅要酿好酒,更要讲好酒故事。”铁力市酒章文艺创作有限公司创始人宋晓英介绍,园区独创“酒章文化”体系,将酿酒工艺与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结合,打造研学耕读基地。2023年新建的诗酒田园民宿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分红40万元,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随着“旅游热”兴起,村民们也找到了新营生:有的在园区集市摆摊售卖山货,有的开办农家餐厅,还有的利用农房发展“后备厢经济”。多年来,企业累计捐赠30余万元用于村道硬化等公益事业。在宋晓英看来,让乡亲们共享发展成果,才是乡村振兴的意义。

  多年来,黑龙江用好社会力量帮扶,结合“党有嘱托 民政牵挂”品牌活动,持续开展“党有嘱托 民政牵挂—伴在左右”之龙江“社会组织伙伴日”帮扶大集、“千村千品帮万农”之“中国主播龙江行”等系列活动,引导各级电子商务相关协会利用电商平台帮助脱贫户发布产品信息,寻求市场对接。在“邮乐网”建立社会组织助力“消费帮扶”农副产品助销专区,拓宽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全省已有超过3574个行政村与民营企业完成结对。未来,将持续引导民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在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精耕细作,以更实举措、更优模式,为黑土地上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赵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晴)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