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携手“跨界” 集体“出圈”
——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提速

发稿时间:2025-10-13 10:34:00 来源: 农民日报

  清晨,苏北的优质大米、皖南的山珍、浙西的特色水果正通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物流网络,快速流向广阔市场……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正将一体化的澎湃动能,深度注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打破无形的“田埂壁垒”,探索一条区域协同赋能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守牢防返贫底线、促进共同富裕的创新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协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要求,为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指明方向。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闻令而动,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与行动计划,搭建起长三角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的“四梁八柱”。

  更关键的是机制的创新。从浙江省发端的“千万工程”已成为三省一市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长三角乡村振兴大会共商共议;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智慧农业创新联盟高效运转,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长三角地区商贸流通体系融合发展着力打通流通堵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机制守护共同的绿水青山。从规划到执行,从产业到生态,从科技到人才,“一盘棋”思维日益深入人心,协同发展的合力加速凝聚。

  产业协同 从区域分工到全域共富

  2024年12月,沪苏浙皖农业农村部门在浙江平湖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协同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区域协同进入制度化新阶段。备忘录明确九大合作领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产销合作、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农业农村数字化、涉农政务服务和乡村人才培育。三省一市共同成立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健全定期会商机制,以清单化推进合作事项。

  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但资本、技术、市场优势突出;苏浙皖土地相对充裕,劳动力丰富。一体化催生了创新的“飞地”模式——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在江苏盐城市、安徽滁州市等地建立规模化奶牛、生猪、蛋鸡等养殖基地,“上海技术+异地土地”的模式有效保障了特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供应,也带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有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获证单位总数已达1万多家,产品总数已达2万多个。其中,江苏的“溧阳白芹”通过品牌打造,从地方特产升级为高端礼品,单价提升5倍以上。2024年安徽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和加工品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全省30%左右的优质粮油初级产品、32%左右的高端绿色食品走俏沪苏浙地区市场。

  在高端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以上海为研发中心、苏浙皖为制造基地的协同模式日益成熟。上海普陀区的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制定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体系,为长三角农业机器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和检测服务;安徽芜湖市的埃夫特机器人获得可靠性认证,其产品无障碍工作时间超过12万小时;位于江苏南京市的埃斯顿自动化则获得洁净级认证,能够在高等级环境中实现精密操作。这些高端装备应用于农产品分拣、包装、智能温室管理等农业场景,推动农业生产自动化升级。

  “在农村劳动力紧缺、农业用地紧张的趋势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实现低劳动成本完成全季节蔬菜种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位于江苏南通市海门区的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李大毅说,依托属地企业的制造基础,研究院为当地定制了一整套“绿叶菜无人种植自动化生产线”。这套自动化生产线由水培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构成,能供应海门区正余镇5万平方米内的绿叶菜种植,实现蔬菜从播种、催芽、育苗、生长到采收、清洗、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2025年4月初投产试运行,据估算,到年底,种植能效将达人工种植的2.5倍。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浙江安吉县的“田园鲁家”、江苏南京市的“金陵野菜园”等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滨湖六村片区则依托太湖溇港圩田农业遗产,构建差异化产业矩阵。其中,义皋村深挖溇港文化,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六村联合成立太湖溇港景区公司统一运营,截至目前,农业产业年销售额已突破亿元,印证了“组团不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

  江苏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的木栈道,不仅是一条观光步道,更是农产品出山的“致富快车道”。这条蜿蜒穿行于茶田、溪涧与竹林间的栈道,将树山“三宝”——翠冠梨、云泉茶和杨梅精准对接上海市场。“早晨采下的杨梅通过冷链直达上海下午茶餐桌。”该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介绍。依托生态优势,树山村吸引希尔顿、裸心等高端酒店入驻,村级年收入超千万元,村民户均收入突破30万元。据统计,2024年江苏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4亿人次,综合收入达1144亿元。

  科技赋能 从创新策源到田间应用

  2025年9月1日,长三角迎来重要时刻——《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破除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壁垒,明确共建战略科技力量、共研种源安全等“卡脖子”技术、共享成果转化平台。“这一重要立法成果,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说。

  立法背后是三省一市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长三角拥有两院院士400余人、“双一流”高校37所、全国重点实验室114家。《决定》特别规定,“推动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促进大科学装置集群开放共享,为农业科技协同注入法治动能。

  在《决定》正式实施前夕,上海农业科创谷已吸引31个重大项目落地,10亿元产教融合基金注入种源研发,重组后的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交易额突破215亿元,法治红利提前释放。

  在安徽合肥市,“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掀起产学研变革风暴。安徽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等5所顶尖院校,聚焦“江淮粮仓”建设,首批发布26项攻关清单。其中“高产优质大豆分子育种”项目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力图突破大豆单产瓶颈;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智能育种加速器”则将作物育种周期缩短40%。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等4个大科学装置,在建、拟建9个装置,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高能级研究院+产业转化载体”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依托这一平台,三省一市联合开展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前沿研究,为农业科技提供底层支撑。

  浙江的智慧农业蓝图正快速覆盖长三角。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到2027年将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2%。“浙农码2.0”成为区域协同关键基础设施——消费者扫码可追溯兴化大闸蟹从江苏养殖塘到上海盒马的全流程;安徽宣城市的稻米合作社通过该平台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共享订单”,销量激增300%。

  江苏的“硬核科技”为智慧农业链条注入动能。无锡制造的农业传感器已覆盖20万亩农田,南京研发的智能变量施肥机在安徽稻虾共作基地投用,化肥用量减少30%。这些设备数据汇入“长三角农业云脑”,为区域产量预警、病虫害联防提供支撑。在平湖市农业经济开发区,北斗导航无人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中划出笔直的轨迹;浙江嘉善县中荷数字农业科创中心的智能育秧系统,以“向空间要效益”的创新模式,将秧苗产能提升3倍。

  绿色共赢 从生态保护到价值实现

  长三角的绿色协同正从农田向全域延伸。《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的决定》,明确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杭州萧山区梅林村,渔光互补项目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86亩水域年增集体收入11万元;村民屋顶光伏年发电超16万千瓦时,减碳94吨。

  生态治理的跨域协作同样突破显著。三省一市建立太湖、淀山湖等跨界水体“联合河长制”,实现水环境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嘉善县修复农村河道生态岸线,恢复生态岸线90%以上,建设“水下森林”超190万平方米,水体透明度从不足0.5米提升到超2米。“我们探路区域治水一体化,与上海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共同建立联合河(湖)长制,破除毗邻地区河湖管护‘孤岛’。”嘉善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三地每年定期召开联合河(湖)长专题会议,在嘉善县祥符荡等交界水体开展联合巡河、联合监测等活动。

  安徽-浙江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向全域推广,探索“谁受益谁补偿”的长效模式,2023年升级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新安江流域年均向千岛湖输送70亿立方米优质水,带动安徽黄山市旅游收入近750亿元。

  余杭区径山村创新“低碳信用积分”,村民通过垃圾分类等行为兑换奖励,带动径山茶溢价15%。同位于余杭区的“禹上稻乡”组团实践成为协同发展典范,过去分散的9个村庄打破壁垒:永安村主攻稻作研学,竹园村深耕自然教育,下陡门村转型艺术空间,绿色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日益清晰。

  上海金山区与浙江平湖市共建的“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试验。其中“明月山塘”项目通过跨省景区联动,实现环境风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成为跨省域农文旅融合样板。

  从浙江数字工厂的智能管控到江苏装备制造的硬核支撑,从上海种源的科技突破到安徽粮仓的稳产保供,长三角正绘制着农业农村一体化的共富长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