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外引帮扶资源 内壮发展筋骨
——四川营山县激发“造血”能力加快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

发稿时间:2025-11-03 10:30:00 来源: 农民日报

  2023年,四川省营山县被列为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之一。面对发展难题,该县迅速搭建托底性帮扶县级工作推进机制,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2024年,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四川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分别定点帮扶营山县老林镇龙跃村、渌井镇渌井村、东升镇三官村、回龙镇龙坝村。各帮扶单位发挥自身优势,从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注入强劲动能。

  一年多来,受扶乡村一步步激发内生“造血”能力,慢慢丢掉帮扶“拐杖”。如今,村干部和村民成了乡村振兴的主角,用双手勾勒发展蓝图,为加快摆脱欠发达县域奠定了坚实根基。

  “冷清村”热闹了

  “注意切断对方的传球路线,要积极争抢篮板!”2025年初,老林镇龙跃村文书、助理社会工作师吴玲丽策划组织的一场“村BA”篮球比赛,吸引了村里的返乡青年、放假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她还特意邀请县内的篮球爱好者前来参赛。篮球已成为龙跃村村民热捧的一项运动。

  “这活动办得太给力了!龙跃村现在越来越有活力了!”营山天翼助残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三区计划”营山项目负责人罗军,看完比赛忍不住点赞。在他看来,这场篮球赛说明龙跃村的社会工作真正“火”了起来。

  而这之前,村民们闲下来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在一起闲聊,精神文化生活清汤寡水。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该村距离营山县城45公里,地理位置偏、资源匮乏,社会工作不温不火也就在情理之中。

  转机出现在2024年。省委社会工作部“三区计划”将营山县纳入其中,县委社会工作部一眼看中龙跃村,在这里推行试点工作。加之省委社会工作部派驻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肖建是开展社会工作的一把好手,在多方力量加持下,龙跃村的社会工作有了新的动能。

  自打这场篮球赛之后,龙跃村的篮球运动就没断过。每天下班时间一到,附近村民、周边单位的职工,都会不约而同往村公共服务中心的篮球场跑。2025年,吴玲丽主动对接营山县慈善会,为龙跃村成立了慈善基金,前后共募到9万余元。有了这笔钱,村里开展活动再也不用犯愁“没钱用”了。自篮球活动打开了社会工作的服务“窗口”,吴玲丽又先后联系县旗袍协会来村里送文艺下乡,春节前请来县书法家协会的老师,在村委会院坝里开展写春联、送春联等活动。

  “现在龙跃村的活动丰富多彩,大家精神头都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做社会工作的意义。”看着村里的变化,吴玲丽打心底高兴。

  山旮旯里飞出“金凤凰”

  走进渌井镇渌井村华光寨,村民张礼贵家的林间养殖小院格外热闹:一群土鸡在树林里啄食、散步,有的还飞到树枝上歇脚;20多只大白鹅伸着脖子“昂昂”叫,在水池里扑腾嬉戏。张礼贵往院坝里撒把谷料,土鸡、白鹅立马围过来,争抢着进食。

  “一年多前,我就养了100来只鸡和鹅,现在都300多只了!”张礼贵笑着说,这变化全靠四川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帮扶,帮他打通了销售的“堵点”。

  张礼贵散养的家禽肉质紧实、味道正宗,深受市场青睐,但他一直不敢扩大规模。“怕养多了卖不出去,砸手里就麻烦了!”张礼贵说。

  2024年,四川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驻渌井村工作队员王海滨到他家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张礼贵的顾虑后,王海滨拍着胸脯说:“你放心,养出来的家禽,我们单位兜底回购!”有了这句话,张礼贵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当即决定扩大养殖规模。

  在王海滨的帮助下,张礼贵把繁育室翻新升级了。刚孵化的小鸡在繁育室里养一个多月,长结实了再放到林间散养,直到出栏。如今,张礼贵形成了“自繁自育—林间散养—单位回购”的完整链条。但他没有满足于此:“单位帮扶是一时的,不能一辈子靠别人。”

  张礼贵骑着摩托车,跑遍了蓬安、南充的大小餐饮店,一家家谈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少餐饮店都愿意跟他合作,他成了稳定的土鸡供货商。“现在销路不用愁,订单还不少呢!”张礼贵说,接下来他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把养殖生意做得更大。

  在回龙镇龙坝村,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帮扶也让村民尝到了甜头。2024年,帮扶单位给村里的脱贫户免费送了一批青脚麻鸡苗。如今,这些鸡都长大了,到了出栏的时候。村民唐小君看着自家圈里活蹦乱跳的鸡,笑得合不拢嘴。“平时鸡蛋吃不完,就拿到集市上卖,能换点零花钱;年底把鸡卖了,又是一笔收入!”唐小君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我们打算给村民送鸭苗、鹅苗,村里有40多口堰塘,正好用来养殖!”兴业银行成都分行派驻龙坝村的驻村工作队员黄文奇说,明年计划给有种植意愿的村民送果树苗,让大家多一条增收路。

  生产生活大变样

  傍晚的东升镇三官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坝格外热闹。村民们吃完晚饭,纷纷来到这里: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有的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着今年丰收的喜悦。夕阳下,村委会办公楼外墙上的“乡村振兴”主题彩绘格外显眼。

  “这样的大型彩绘村里有5处,都画在村道路旁村民家的外墙上,国庆节前全都画好了!”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派驻三官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涛介绍,彩绘内容展现的是乡风文明、农村新变化,把村民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精气神儿都画了出来。

  “自从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来帮扶,我们村不管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的精神头,都变了样!”三官村党支部书记罗建全感慨道。一年多来,帮扶单位先后4次送文艺下乡,歌曲、舞蹈轮番上演,不仅让村民过了“文化瘾”,还拉近了大家的心;办了两次趣味农民运动会,滚铁环、夹豆子等项目让村民们乐在其中,干群关系也更融洽了;建设思想文化阵地,村民们路过时看一看、学一学,思想境界提高了……

  帮扶单位不仅在精神文化上发力,还把实用技术送到了村民手中。

  2025年10月9日,在三官村吕家湾,旋耕机“隆隆”作响,肥沃的土地被翻成整齐的厢垅。李晓翠站在田埂上,指挥农机手播种油菜籽。不到半小时,一亩多土地就完成了播种。“这是我新开垦的50多亩地,趁天气晴好得赶紧种上!”李晓翠说。2024年底,她回到三官村创业,成立了营山县新农农牧专业合作社,开垦了100多亩地种小麦和油菜。

  李晓翠说,多亏帮扶单位组织的培训和考察,以及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图书馆三官村分馆在村委会的设立。“农闲时,我就去图书馆看书、查资料,根据天气、土壤情况安排耕种、施肥、防病虫害。”如今,这位“90后”新农人成了种植行家。(郭明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传君)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