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国务院研究室派驻淅川县蒿坪村第一书记水名岳(左二)带领村干部到监测户李天军(右二)家中入户走访,询问近期情况。受访者供图
当一个普通家庭被暴雨冲垮房屋,当厚厚的医药费账单摆在面前……希望从何而来?在河南省淅川县,答案是:一张无形的“网”,一场及时的“接力”,和一套精准的“组合拳”。这些为无数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托起生活的底气与希望。
淅川是河南省四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近年来,全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持续推进政策落实,确保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在上集镇关帝新村,村民陈淑琴正打扫自家院子,目光掠过眼前修缮一新的家,手上的活计不由停顿下来,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2021年那场凶猛的雨,仿佛就在昨天。雨水淹没了她的房子,更险些浇垮她的“脊梁”,那种无力与绝望,至今想起仍让她心头一紧。
“看,这就是那场大雨过后我家的样子。”陈淑琴拿起手机,翻出当时拍摄的照片。画面里,一面墙体彻底垮塌,砖石瓦砾混着泥浆堆积成丘。“当时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房子光是简单修一下都要7万~8万元,那会儿我们一家人年收入才3万多元,我还有肢体残疾,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
那是陈淑琴一家的至暗时刻;但也是那场雨,让她见证了守望相助的人间暖流。
村里在得知她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入户,详细核查其家庭收支与返贫致贫风险。在完成全部核实工作并召开民主评议会通过后,迅速上报至乡、县两级。一经批复,精准帮扶措施便立即启动。
“从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预警发现风险之日起,到完成监测对象识别认定,一般不超过15天,是与时间赛跑。”淅川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被纳入监测对象后,一套精准的帮扶“组合拳”迅速落地。陈淑琴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通过落实救助资金、防贫保险等一系列政策,自家修缮房屋最终只花了1万多元,生活负担大大减轻。现在,她除了在蔬菜大棚务工,每天有60元收入,还有一份村级公益性岗位工作,年收入3600元;加上丈夫在外打零工,一年能挣3万多元;自家种植的四五亩花生和油菜,每年收入大致3000元。更让她欣慰的是,孩子考上了大学,靠着奖学金也没给家里添太多负担。“最难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我相信好日子还在后面呢。”陈淑琴信心满满。
如今,大数据在防返贫工作中的运用成效显著。一套覆盖所有农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通过数据联动悄然织就。
在九重镇武店村邹会飞家的小院里,孙子孙女在院里你追我赶,笑闹个不停。看着孙辈们无忧无虑地玩耍,邹会飞从心底里感到知足,不禁念叨着:“啥是好日子?就是这样安安稳稳的呗。”
时间倒回两年前,这个家几乎被阴霾笼罩。那时的邹会飞每天愁得整宿睡不着,因自己患有结肠癌,小孙女血小板低,每天盯着那厚厚一沓医药费账单,感觉“天要塌了”。
就在邹会飞被这沉重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时,一场精准帮扶的接力已悄然开始。防返贫监测系统亮起了“红灯”——医保部门将邹会飞家高额医疗支出预警信息推送到县里,县里随即派人入户核查,经确认后随即纳入监测。
识别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让帮扶政策精准落地。纳入监测后,邹会飞的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到90%,驻村工作队还主动联系红十字会,帮他减免了3万元治疗费用。如今,他和孙女的病情都已稳定,生活逐渐回到正轨。与此同时,低保、公益性岗位、监测户医保补贴、产业奖补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也相继落实到位。
2024年,淅川县共推送、比对各类预警信息1.5万余条,实现疑似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推送、早排查。持续实施精准帮扶措施,全面激活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自主发展、稳定增收的内生动力。2024年,发放各类奖补资金7423.92万元,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