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不断强化城乡统筹发展、共同富裕意识,发挥政协委员和委员企业作用,创新开展“携手共富委员在行动”活动,书写着“一企富”带动“一起富”的生动故事。
工作专班重统筹
南平市政协常委、圣农集团创始人傅光明扶持光泽县8个乡镇建设脱骨鸡爪厂,新增就业1100人,人均月收入4000多元;南平市政协委员、仙芝科技(福建)股份公司董事长张华建立灵芝种植生产基地1.5万亩,与15个村密切利益联结,带动1500多户农户实现就业,促进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这是南平市探索“村企共建”的成果。
为团结引导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南平市成立活动工作专班,由南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任组长,下设专班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指导县(市、区)政协因地制宜制定活动方案,强化市县联动,积极为委员参与活动牵线搭桥、提供便利和精准服务。
“招工情况怎么样?”“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何?”“特色产业培育情况怎样?”南平市政协落实“领导挂点+专委会跟踪+专班督办”责任机制,聚焦强村和富民两大任务,深入企业车间、农家小院、田间地头调研。市县两级政协班子成员每月至少深入示范项目调研1次,协调解决项目难题,累计收集意见和问题197个,协调解决132个。
三项机制解难题
为把“携手共富委员在行动”落到实处,南平市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汇聚乡村。
建立挂点联系机制,实行南平市政协领导挂点联系县(市、区)政协、委员企业和共富项目,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委员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稳定农产品价格和销路,推动企业优势和乡村资源深度融合,实现“村企民”三方共赢;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发挥政协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组织涉企市直部门委员对共富项目实施“全程带办、全程协办、全程助办”跟踪服务,分类精准推送优惠政策,帮助解决项目资金、用地、用能、用工等方面问题。
三项工作机制将“先富带后富”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共富典型。南平市委员企业福建元力活性炭公司每年提供13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创收8400多万元;南平市委员企业武夷山皇润茶业公司将公司经营范围转变为“依托自身的专业能力收购毛茶和成品茶为主”,带动当地新增就业人数500余人。建瓯高瞻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保价回收”机制,带动3000余户种植户亩均增收800元。
“持续引导广大委员担当作为,携手共富,将百姓的‘愿望清单’变成‘幸福清单’。”南平市政协主席吴添富说。多年来,南平市各级政协委员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工作实践,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精准服务乡村,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富之路。
四种帮扶聚合力
南平市政协把“携手共富委员在行动”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委员进百村”专项活动有机衔接,开展产业帮扶、提供就业帮扶、实施消费帮扶、做好技术帮扶,新型帮扶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产业帮扶方面,根据委员企业所长和乡村振兴所需,结合企业延链、强链、补链、扩链,采取“委员企业+乡村振兴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科学布局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实施订单生产,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价格和销路稳定。在提供就业帮扶方面,委员企业根据实际设立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农产品初级加工“共富车间”“共享茶厂”“小微产业园”等,实行灵活工作制度,吸纳所在地大学生和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在实施消费帮扶方面,发挥委员企业自身渠道和异地南平商会平台作用,通过集中采购、推介代销、品牌打造等方式,推动南平农副产品“出村进城”。在技术帮扶方面,借助委员企业人才优势,开设田间课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支持帮扶村致富带头人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智力帮助。
如今,在武夷山的茶园里、延平的竹林间、建阳的牧场里,一个个共富项目火热推进着,61个委员企业共富示范项目增加就业1.4万人,促进1.22万户农户增收2.43亿元,134个村集体增收1336万元。(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