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的江西省赣州市还没有北方的寒意。
在南康区富龙皇冠家具厂帮扶车间,42岁的卢斌将1平方米的木板放到喷漆设备上,调试好参数,操作机械臂便灵活“起舞”。30秒后,木板被淡黄色的水溶漆均匀覆盖,晾干后用来制作实木家具。“油漆调配要考虑温度、湿度、冬季防裂等因素,不同条件下加水量也不一样。”卢斌说。
从来自浮石乡窝窖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厂里“喷涂组”组长、月收入超过1万元,在近10年的生活际遇里,卢斌经历了自身奋斗与时代托举交织的命运之变,他也成为赣州114.33万脱贫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缩影。
2020年4月,赣州11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这个全省贫困范围最广、贫困人口最多的革命老区,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赓续“红色基因”,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革命老区振兴协同推进:
这其中,有15.5万人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并精准落实帮扶;有赣南脐橙、富硒农产品等主导产业,成为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中坚力量;有1100余个帮扶车间星罗棋布、3万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轫成长,引领中小农户奔向共富……
“既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要保障改善民生,对曾为特困地区的赣州而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晖表示,“我们通过筑牢监测帮扶防线、锻造产业就业引擎、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等举措,蹚出了一条适合赣州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日前,记者来到赣州市南康区、信丰县、兴国县等地走访,看产业、访农户、学经验,感受“老区焕新貌”的澎湃动能。
监测帮扶精准直达 防贫底线织密守牢
村里又要发产业奖补和交通补贴了。
这不,信丰县大塘埠镇合兴村44岁的信息专员郭朝英起了个大早:她用电子表格梳理好脱贫户、监测对象的信息,再挨个到“老表”家核实情况。
在合兴村龙尾小组70岁的陈金礼家,没等进门,他便寒暄着迎了出来,冒着热气的茶水也端上了桌。
“多亏小郭,给我们这么多帮助,不然压力大得很咧。”多年前,陈金礼因为中风成了“弱劳动力”,今年家中又突遭变故,于7月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
“主要是政策好,你的孙子陈树国还在念中学吧?教育补助马上发了,我再核实下情况。”郭朝英说。
2025年7月6日,郭朝英手机上收到“叮”的提示音,江西省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推送预警信息:陈金礼46岁的儿子陈水红在外打工时突发胰腺炎并引发多种急性病,花费近60万元,医保报销后自付金额仍达28万余元。经系统测算其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的A级。
“当天我就进行了入户核实,陈水红有2个小孩读书,看病还产生了外债、负担较重,建议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郭朝英说。
紧接着,村“两委”召开研判会,通过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等流程,于7月17日将其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前后耗时11天。
一系列帮扶举措也随之落实:健康帮扶——陈水红后续医疗报销达90%;教育帮扶——儿子陈树国享受教育补贴750元/学期;县里统一购买的防返贫保险——据保险公司测算预赔付金额将有18万元。一家人的生活算是稳定下来了。
大塘埠镇武装部部长张青一直负责防返贫工作,这两年,他最大的感受是监测帮扶更加“精准、高效”了。
“像合兴村有户籍人口6125人,以前每月光预警信息都要收几百条,平均核实上千条线索才会纳入1户监测对象;现在每月只有1~2条推送,差不多七八条就能纳入1户。”张青说。
赣州市农业农村局监测帮扶协作科负责人钟通道出了其中关键:“2023年9月,系统进行了升级,构建起600多万农村人口的基础数据库,共享医保、民政等13个行业部门和12家金融机构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两不愁三保障’、收入支出等指标,生成‘农户风险画像’,以数据建模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A类‘风险较大’和C类‘风险较低’的农户及时推送预警,用来核实是否需识别纳入或消除风险。”
“3分钟自主申报、10分钟入户核实、15天内识别纳入!现在的监测帮扶效率大幅提高了。”钟通介绍,系统升级后,全市共收到识别纳入预警线索近9万条,一个县平均每月只需核实186条线索,约6.5条就会纳入1户监测对象;核查量比以往大幅减少,纳入率却提升了77倍。
目前,赣州选优派强了1859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共同构建起“线上智能+线下网格”的双重守护机制;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5.5万人,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12.41万人已消除返贫风险。
主导产业“全链”升级 带富能效稳步提升
在南康,卢斌的车间和普通厂房不太一样,总高达到8层。公司负责人温世通介绍:“1至3层是实木开料车间,4至5层是水性漆喷涂车间,6至8层生产床、沙发等软体家具,全链条生产都在这个楼里……”
这是南康推进“工业上楼”的生动写照。温世通表示,通过优化空间和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提升30%产能、降低10%成本。
显然,“垂直工厂”更象征着南康家具产业从原材料进出口、加工制造、物流销售等全链的深度融合和整体提升。目前,已有上万家家具企业扎根南康,2024年集群产值达到2800亿元。
孙晖表示:“赣州正通过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多元主体带动等路径,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地处原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南康,曾有被贫困笼罩的深刻记忆。因此,在区委农办常务副主任陈超峰看来:“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和脱贫群众增收致富之路高度重合,必将带来产业帮扶生态的不断演进。南康家具产业链已吸纳就业超过50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12万人。”
2016年,南康区十八塘乡马头村的脱贫户谭礼龙,因父亲身患尿毒症陷入贫困、迷茫,2019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返乡,在南康家具新中心迎来了命运转折。
“母亲张金香在家具企业做分拣包装,妹妹谭如如是家具电商主播,我现在是家具新中心的招商运营经理,主要负责商家管理、客户服务、活动策划等,全家日子好不好,就靠家具产业了!这不,最近忙着秋季订货会的准备工作。”谭礼龙说。
站在交易大厅璀璨的灯光下,周遭是1000余家品牌展厅组成的“家具王国”,谭礼龙对自己的工作满是自豪,年薪近20万元。“南康家具新中心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200多人是脱贫劳动力。”陈超峰说。
如今,一种产业园区、帮扶车间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嵌融合的就业帮扶机制,日臻成熟。陈超峰说:“我们把家里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安排在产业园周边的社区,引导有标准化厂房的企业打造帮扶车间,并根据吸纳脱贫劳动力的数量给予补贴,截至9月底,全区搬迁脱贫劳动力已就业2807人,就业率达95.1%。”
不止是南康家具。赣州的脐橙、蔬菜、富硒农产品等一批主导产业集群悄然形成,通过不断完善的价值链,成为带领脱贫地区和脱贫劳动力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11月1日是赣州不少果农期盼已久的日子,190多万亩赣南脐橙进入集中采摘期。在核心产区信丰县的大小果园,果农们挎着竹篮、握着果剪,开启“甜蜜丰收季”。
“2024年赣南脐橙产业集群带动了近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形成了涵盖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甜蜜产业集群’。”孙晖表示。
在信丰县农夫山泉脐橙工厂,2条大型分拣线“火力全开”,每日处理2500吨鲜橙用于深加工。公司与4000多农户建立合作,面积超过15万亩。
在信丰县安西镇万亩脐橙基地,脱贫户钟春崽小心翼翼将果子剪下、放入筐中,“我自己种了6亩脐橙,全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农夫山泉统一收购,按每斤4.5元算,收入有8万元了。”
信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伟斌说:“我们通过165家合作社串联起8346户果农,包括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4860户,统一提供育苗、技术、加工、销售服务,户均收入达13.7万元;并引进培育农夫山泉、绿萌科技等深加工企业,力争把每一个脐橙‘吃干榨净’。”
“特优”激发内生动力 联农带农持续创新
天色渐暗,在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的富硒芦笋种植基地内,46岁脱贫户张美华结束了一天工作。
“最近对老化枯黄的芦笋苗集中收割,等新的笋芽冒出头、心里就踏实了!”她把蓝色工作服换下,放在电动车后尾箱里,“5分钟就到家了,不耽误给孩子做饭。以前到处打零工,家里2个孩子念书,2亩水稻的收入哪够啊……”
张美华现在每月有3000多元稳定收入。“旺季时天没亮就到基地干活了,采收、筛选、打包、装车,9点多就发往深圳了。”她说。
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因其茎部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备受大湾区市场推崇。而垓上村的这片基地,是拓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兴国县19个芦笋基地的一个,总面积达到7508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公司负责人茅建涛介绍:“采收旺季时,光垓上村每天产量就有2万多斤,一大半发往深圳海吉星等大型农批市场,5个小时抵达,晚上就上餐桌了,地头价每斤20元左右,到那边至少25块一斤,一直供不应求。”
记者发现,建立在“富硒”和“圳品”的基础之上,仅拓诚公司就探索了三种联农带农机制——
一是直接就业。“2022年到2024年期间,公司直接吸纳就地就业务工人员1227人,包括脱贫户52户,发放工资225.81万元,年平均每户14475元。”茅建涛说。
二是带动发展。在埠头乡,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每年带动800余户农户种植芦笋,给予农资、技术、销售上的支持。
三是折股分红。2023年垓上村芦笋农产品加工产业扶持项目落地后,以项目扶持资金“折股量化”的方式,给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固定分红3万元;根据每年约3000万元的销售额,每年共给予垓上村20万元分红。
孙晖表示:“目前,赣州除了引进12家外地农业上市公司外,还培育了3万余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批诸如托养托管、吸纳就业、共享收益等利益联结方式涌现出来。”
对于信丰县农伯乐合作社负责人赖焕华而言,眼下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和合作社成员建立了“坦坦荡荡的信任”。
“我们对蔬菜销售采取‘售后定价、月结菜款’的形式,头天在微信群发布订单,农户们‘接龙’响应,次日就把新采摘的菜送到合作社,称重计数后暂不结算,统一上市销售后,根据当天市场价抽取运营成本,月底时再与农户结算。”赖焕华说。
“吴新姣,2号线椒200斤;罗春森,青瓜500斤;孙继明,青瓜600斤、小南瓜1000斤……”在赖焕华的微信群里,记者看到一天前青光基地的“采摘计划”,不少农户纷纷回复。
来送货的青光村脱贫户吴新姣告诉记者:“我的2个设施大棚共13亩,亩产在1.2万斤左右,农资、种苗都是合作社统一购买,约2万元,还有3个工人的支出。去年产量达到了14万斤,收入达到了24万元。”
让赖焕华欣慰的是,种了7年辣椒的吴新姣,完成了从“传统农户”到“职业农民”的转变。
“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种苗和技术模式,免费开展培训100余次、指导3000余人次,统一销售时也带上菜农一起去,年底还会评选‘种植能手、奉献达人’给予奖励……”
赖焕华口中“坦荡的信任”,就是在这来来回回中建立的。目前,农伯乐合作社共发展菜农600多户,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鲜菜1000多万斤。(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啸 张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