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绿电”点亮乡村 帮扶情暖延川

发稿时间:2025-11-14 11:15:00 来源: 农民日报

  金秋时节的陕西省延川县,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以“发展带扶贫、扶贫促发展”的理念,将绿色能源优势与延川资源禀赋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产业筑基、人才赋能、文旅增效的特色帮扶之路。

  绿色产业激活乡村“造血”引擎

  在贾家坪镇曲溪交村的田间地头,连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蔬菜青翠欲滴。2023年国家电投将当地土棚升级为第六代科技大棚,在棚墙上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安装了85组太阳能光伏板,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特色产业模式。这一举措,不仅就近解决了棚内农业设施清洁用能问题,降低了农户大棚用电成本,让村民们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还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3.2万元的“绿色收益”。贾家坪镇党委书记马国勇介绍,近年来,国家电投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1006座高标准新型蔬菜大棚,每座年均收益3万~4万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直接助力575人脱贫。

  谁能想到,曾经的延川贫困发生率高达38.3%。交通闭塞、技能匮乏让脱贫举步维艰,即便通过移民搬迁改善了居住条件,群众远离产业、就业无门的难题仍亟待破解。2017年,国家电投驻延川帮扶干部深度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多次牵头协调,招商引资建成华延服装厂,精准带动马家河移民搬迁安置点群众和周边劳动力就业。

  “我丈夫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份工作让我每月挣3000多元,骑电车7分钟到家,还能照顾孩子,日子终于有盼头了。”低保户马小莲的话,道出众多务工群众的心声。如今,华延服装厂已提供200余个稳定岗位,年产值达3500万元,带动85户脱贫户就业,让曾经靠天吃饭的村民实现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工人的华丽转身。

  人才培育点燃振兴希望之光

  “我刚到延川县中学工作的时候,校舍陈旧,办公还在窑洞里。这些年,国家电投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添置教学用具和学生生活用品,还联系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展师资培训,让师生们实实在在受益。”延川县中学校长王永江见证了教育帮扶以来的变化。

  国家电投与北京师范大学携手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打造“教育圆梦”工程品牌。两年来,组织80余名当地教师和学生走出山乡,赴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深造或开展研学实践。通过“教育圆梦”工程与“映山红”公益行动联动,在延川援建2所学校,资助困难学生1600余人。

  “新农人”人才培训也是“教育圆梦”工程的重要外延。国家电投在中国乡建学院举办乡镇长培训班,组织乡村振兴带头人赴“两山”理念发源地、“千万工程”策源地参访学习,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送教下乡”。仅2024年,就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基层干部807人次、乡村振兴带头人2448人次。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美丽家园

  群山环抱中的贾家坪镇刘家沟村,有着浓郁的陕北风情,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就曾在此取景。近年来,刘家沟村巧打“古村牌”,将闲置窑洞创意改造为“高加林家”“刘巧珍家”等主题院落,窑洞内还展示着酿酒、剪纸、布堆画等传统工艺与非遗手工艺品,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等特色项目正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在家门口做生意,收入不比外面差!”村民们朴实的话语中满是自豪。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6.3万元,成功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增收”的振兴之路。刘家沟村入选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获评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和“千万工程”示范村。

  文旅焕活乡村的故事,在延川大地不断续写。在贾家坪镇马家湾村,国家电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村落进行统一规划修复,将其打造成县域影视基地的重要板块。贾家坪镇政府二级主任科员贺烨介绍,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创收约40万元。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国家电投实施的“马家湾休闲娱乐目的地”项目,配套建设了网红桥、游泳池、水上乐园等体验设施,有效带动了地方文旅发展。

  国家电投集团派驻的驻村干部刘敏涛介绍:“曲溪交村、磨义沟村也是我们帮扶过的村子,累计投入72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大棚科技升级和乡村旅游发展。”多年耕耘,硕果盈枝。2013年以来,国家电投集团先后选派11名优秀干部挂职延川县开展帮扶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2.64亿元,帮助销售农产品5732万元。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宝 陈彦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