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在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的青翠山野间,果农杨秀山一手轻拉枝条,一手执剪修整,眼里满是对来年枇杷丰收的期盼;不远处的瑶山古寨,瑶族妇女谢少花指间竹条翻飞,她编织的不仅是竹器,更是安稳的生活图景。

谢少花在做手工艺产品。
“我们这儿山多水少田更少,过去日子艰难,大家都穷。”杨秀山感慨道,“这些年村里大力发展枇杷产业,如今几乎家家开上了汽车。”杨秀山正是八烂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见证者与受益人。“县里为枇杷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发苗、供肥,到修路、建冷库、铺设山地运输轨道、实施提水灌溉,果农面临的难题一个个被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让他对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的信心更足,思路也更开阔。
“我们夫妻在‘家门口’工作,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日子踏实。”谢少花笑着说。历经七次搬迁,瑶山古寨实现了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的全面跨越。
2013年6月,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启动对口帮扶贵州省荔波县。荔波立足当地的产业特色,精准嫁接广东的资金、市场与先进理念,与当地的资源、文化、人力优势深度融合。2024年底,两地携手共建的“三十里樟江·三十里果香”乡村振兴特色带工作方案正式落地实施。八烂村的山坡上,1.1万余亩的枇杷树,蓓蕾初露,蓄势待发,这里是特色带的“起笔”之处。瑶山古寨,学校里书声琅琅,外来游客沉浸体验地方民族特色,这里是特色带的温暖“落款”。
围绕“三十里樟江·三十里果香”主题,该方案计划投入405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帮扶。系统规划涵盖六大共建内容:通过打造党建品牌、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凝聚振兴合力;通过提升水果种植品质、拓展加工产能、建设农文旅研学基地,推动“三产”融合;通过治理污水垃圾、美化村容村貌、整治田园河道,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通过创建“三治”融合基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旅游设施,促进城乡均衡;通过培育运营主体、创新合作模式,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
“村里精品水果产业的规模不断提升,相关配套设施的需求也提高了。”八烂村党支部书记莫锦富说,村里已经有新的冷库在建,地面基础已经全部完工,村民都很期待。“自古寨提质扩容之后,游客增多。2025年开始,县里对水电、污水处理、场地整理等基础设施也要进行提质。”瑶山村党支部书记谢玉明说。
据悉,为探索共建乡村漫游路线,推进“三十里樟江·三十里果香”特色带建设,已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420万元重点打造。同时,引入并培育农文旅达人,2025年以来,吸引了游客约200万人次到荔波消费,带动旅游消费预计达23亿元。
蒯华扬 毛帝清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久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