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国企联村,激活一池春水
——解析浙江宁波组织振兴牵引乡村全面振兴“组合拳”

发稿时间:2025-11-17 13:22:00 来源: 农民日报

  最近工作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泗洲头镇墩岙村党支部书记鲍英钱明显感到村里人气陡增,连连感慨“共富直通车”还真名副其实!前不久,从市区到墩岙,宁波首条城区直通乡村巴士开通。墩岙是个民宿集聚村,有了这趟班车,显然大有裨益,如今其不光一村奔富,还带动灵南片区4个村与全镇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很快,不少旅行社闻风而动,准备把周边村也纳入旅游路线。

  宁波市公交集团向镇里送上结对“见面礼”后,接下来,更深层次的“造血计划”生根蔓延,将通过“交通+旅游+民宿”的全资源整合,激发强村富民新动能。眼下,全市已有152家各级国企与177个乡村片区结对共建,累计对接188个项目,预计首期可带动680多个村村均增加14.1万元的经营性收入。

  今年,聚焦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宁波推出“国企联村助共富”行动,背后是该市紧扣“抓人、促事、建机制”总体布局,同步推出“青创客入乡扎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及迭代优化跨区域、跨层级、跨领域“三跨”党建联建等特色举措,所打出的一整套“组合拳”。由此,宁波以组织振兴牵引乡村全面振兴的“1+N”新打法清晰可见,融会贯通。

  体系重构,以城乡一体融合汇聚牵引力

  一眨眼,奉化区西坞街道的“金溪五村”携手走过了10个年头。昔日,作为“老大哥”的金峨村发展最好,金溪河畔5个村,可谓“十里不同天”。今时,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都破百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91万元。可百尺竿头,要更进一步,光靠自身力量,力有不逮。

  前两年,由宁波市农商集团打造的蔬菜保供基地落户组团内的蒋家池头村,规划形成年产10万吨的“菜篮子”。短短时间,一期先导区的18座连栋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加上毗邻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条全产业链随即贯通。因势利导,“金溪五村”换挡升级,加速迈向“产供销一体、农文旅联动”。

  奉化是宁波最早探索党建联建的地区之一,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胜兵看来,历经10年,从单村作战到村村抱团,再到“三跨”联建正当其时,新时期,更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系统思维建强组织体系,以经营理念链接组织资源,以未来意识赋能组织发展,站在城乡一体融合的新高度,汇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今年,浙江创造性地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将其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路径。宁波则因地制宜,结合打造沿四明山带、沿象山港带、沿杭州湾带,通过轴带联动,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奉化为例,近期目标就锚定名山名湾共富共美发展轴,作为轴上的重点村带动周边村,“金溪五村”片区再迎机遇。

  国企联村并非新事,浙江早已有之,全国亦很普遍。宁波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来推进这项工作更强调系统集成,是在党建引领下,城市端以组织优势撬动资源优势,农村端以组织体系重构经济纽带,“强城”“兴村”“融合”一体推进,继而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发展态势。

  在西坞街道另一个以“万亩稻香”为主题的共富片区,已显露出这种聚合效能。该片区的5个村与奉化区农商集团建立“国企联村”党建联建机制后,2年间,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了39.1%,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4%,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有了平台和流量,青年入乡水到渠成,“弜咖啡”的主理人刘澄焕最高一天卖出2000杯咖啡,“王妈汤圆”共富工坊带动50多位妇女家门口就业。

  宁波市农商集团董事长张行波表示,过去,国企也参与乡村振兴,但更多是给钱给物,或基于单个项目,现在则致力于打造共富场景、构建运营平台、健全运行机制。对于深度参与的总目标,宁波旗帜鲜明地归结为“五有”,即:组织联建有力、合作经营有利、兴村助农有为、利益联结有效、惠民富民有感。

  在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看来,随着“千万工程”持续迈向纵深,亟需导入更多资源,无论乡村片区组团,还是青年入乡发展,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龙头”来带动,国企既有资金实力,又显责任担当,既具备统筹能力,又富含市场经验,无疑是推动强村富民的“最佳主体”。

  项目为王,以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持续力

  仔细盘点117个片区与国企的“联姻”名单,并非随意配对。像农商集团是宁波唯一以农为主业的市属国企,以农促农助力产业升级自然游刃有余。另外,像城投、轨道等建设公司,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等,吸纳片区村民就近就业,以商贸为特色的国企则帮助打造产供销网络,文旅运营拿手的就聚焦资源盘活。

  产业要发展,钱从哪里来,金融“活水”很关键。前不久,得益于农业银行的“整村授信”,宁波福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大庆在贷款支持下,提前更新换代,引进一条蛋品清洗与裂纹检测流水线,不仅省工还提效。近些年,在市委金融办的牵头下,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多维度、深层次参与乡村振兴,以“组织联建、英才联育、发展共促”等为着力点,满足多元融资需求。此外,担保、保险等金融要素也加速流向片区,精准滴灌项目主体。

  总之,宁波强调项目为王,从国企主营业务出发,找准与片区联建的结合点,谋划一批稳定可持续的好项目。抓住机遇,各大片区加速摸清家底,形成资源和需求清单,予以无缝衔接。党委、政府则加强要素保障,尤其紧抓“人”这个关键变量,选优、育强和激活村级组织带头人,引导“青创客”入乡扎根。

  大横坎头片区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如今组团内7个村与余姚市9个市直部门、4家国企形成党建联建。片区联合党委牵头整合乡村“金角银边”资源,腾出产业发展空间,已累计引资超过4亿元。梁弄镇党委书记李明告诉记者,通过实施“植物工厂”二期等一系列项目,采取“国企+强村公司+运营商”三方协同模式,预计能带动300余名片区群众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

  采访中,不少国企深感,与过去助力单村相比,片区具有更强的统合优势,能统筹更多要素资源、可承接更大产业项目,对做大新型集体经济作用显著。当然,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与项目相伴而生的是利益联结机制,包括成本共担、风险共扛、收益共享。

  “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对国企而言,联村联建未尝不是寻找新增长点,完全可通过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市场化方式取得合理收益。”宁波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陈承奎认为,增收、惠企、富民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未来想要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坚持公司化运作、市场化运营。”

  多元协同,以青年入乡扎根激发新活力

  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位于三江交汇处,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通体粉色的美术馆,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农村,可又分明保留了浓郁的乡土肌理。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处处透露出的那股生机,尤其在那白墙黛瓦的牧云文创园区,十几个年轻人各显神通,将曾经的村集体闲置空间,创意点化为青年的向往之地。

  对于入乡青年,宁波高看一眼,将其作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之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构建“创业青年—党员骨干—后备力量—村社头雁”的全周期培养机制。而这些年轻人要扎根,须得有平台,如果说片区组团让资源得以集聚,国企联村则是给予全方位赋能。

  当然,尽管一个片区对应一家国企,背后却是驻甬央企、民营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等的通力合作。比如文创园区改造时,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提前介入,为咖啡馆、画展馆等主理人提供个性化增容改造服务,解决用电后顾之忧。金融机构保驾护航,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眼下,村里还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统一招商和管理。由此,乡创更加无忧。

  在海曙区,围绕科创人文共富共美发展轴,南北串联6个组团,格局豁然开朗。广德科创运动组团以集士港镇深溪村为重点村,联动其他9个村,与市属国企城投集团结对。现在,该片区正致力于将“半日观光”转向“两天1夜微度假”,一方面招引更多青年入乡,另一方面鼓励原乡人就地创富。

  对于这种村企联营带来的新动能,象山县茅洋乡花墙村党支部书记顾薇信心满怀。这个村65%的村民办民宿,去年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如何实现长红,又怎样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此番村社换届,“00后”顾薇走马上任后,准备依托的就是“村集体+国企+青创客”合作模式,三方协同互利共赢,并把周边村资源串联起来,大伙儿一道设计旅游路线,从独行快迈向众行远。

  组织强、基础稳,共富先行示范方具底气。根据计划,到2027年底,宁波将确保落地投产170个以上项目,打造50个以上标志性项目,形成40个以上“国企联村”片区组团典型案例,带动450个以上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摘帽”,届时还将累计集聚10万人以上“新农人”,以及1.1万名的入乡“青创客”,村“两委”班子中,“青创客”占比动态保持在10%左右,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