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千年芮枣重现光芒
发稿时间:2025-01-08 09:52:00 来源: 农民日报
优异的地方品种资源——千年芮枣养在“深阁”人不识,地方政府想挖掘利用却苦于无从下手,传统经营主体受自身限制想壮大产业有心无力。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关注与介入给芮枣的重现带来了曙光。
“我们此次邀请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枣方面的专家为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芮枣产业发展把脉会诊,目的是想有针对性地解决芮枣产业存在的问题,让这一人文背景深厚、药食两用营养价值高的优异果树品种重新焕发生机。”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张金云说。
祖宗留下的“宝贝”濒临灭绝
种植在旌德县的千年芮枣,是我国稀有地方品种,其种植历史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葛洪生活的晋代,比旌德建县还早。2021年11月,其以种植历史悠久、人文背景深厚、药食两用营养价值高和极具开发价值等优异品质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一枣一核,这是常识,但旌德芮枣却是一枣两核,所以旌德人又称之为“双仁枣”。果形近圆形,与其他鲜食枣相比肉质更加紧实,干物质含量高,不仅含糖量高,蛋白质丰富,还有一定药用价值。芮枣虽为古之园珍,但自20世纪中叶开始,枣树被陆续砍伐,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现在只在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日升组玉枣山和孙村镇碧云村石井两地有少量芮枣分布,其中石井村的种植面积5亩200余株、洪川村约100株。”旌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磊介绍。入选2021年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后,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够开发资源活化利用。但目前仍在从事芮枣种植的只有偏远的两户家庭农场,且种植者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农户守护着枣树却不知道怎么才能产生效益,担心后继无人,希望能有高人指路。
农业专家来“会诊”
白露时节,安徽天气反常,白天最高气温仍在35摄氏度以上。10多位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与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到安徽合肥,冒着高温驱车几百公里来到旌德县孙村镇碧云石井村,实地考察旌德芮枣的生产情况。
75岁的方荣和老人是坚守芮枣的传人之一。腿脚不方便的他早早地守在村口迎接专家,看到这些国家级的枣研究专家,连忙激动地握着专家的手说道:“能把你们这些国家级专家请到我们这么远的村子里,太有幸了!”
在石井村荣和家庭农场,方荣和向大家展示、介绍了芮枣古法制作工艺。芮枣加工制作要求甚高,不添加任何辅料,制作大致分为选枣、蒸枣、烘枣、闷枣、烘干、拣枣包装六道工序。“鲜枣洗净后上蒸笼蒸两个小时,再平铺在直径约一米的平底竹筐中用小炭火慢烘两天左右,制成蜜枣。”方荣和告诉专家,以此法加工而成的蜜枣风味独特,深受食客喜爱。
观看了古法制枣后,专家们又深入到山上的枣园,考察枣树生长和枣园病虫害防控情况。接着专家们又听取了种植户在枣树育苗、授粉、果园管理、采收等生产环节遇到的问题,并认真解答。看到每棵枣树上都挂满了七八张黄板,在仔细查看了上面粘贴的昆虫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枣植保技术岗位科学家王甦皱了皱眉说:“方老,您枣园的黄板用得太多了,果园里的益虫都粘死了。黄板主要是用来查看虫情进行预警功能的,几棵树挂一个黄板就可以了,不建议用多。”
一方是渴望发展致富、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民,一方是研究枣产业的国家顶级农业科技专家团,双方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双向奔赴,浓浓的情谊在彼此间升腾。
“文化变现”赋能千年品种
“山地种枣有现实困难。”新疆农垦科学院枣质量安全与加工保鲜岗位科学家金新文坦言,“芮枣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没有打通,每个环节都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的生产加工都没有数据化参数、在不丢精髓的同时,要改进优化工艺、实施标准化生产体系,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要有新的加工方向。当然,这些必须基于现有的资源去考虑设计。”
“通过安徽试验站张金云老师的帮助,现在芮枣的资源已经被引入到国家枣种质资源圃。但目前表现来看,这个品种长得特别慢。我们务必保存和保护好,以进行良种开发等资源研究利用。”山西农业大学枣太谷综合试验站站长王永康说。
每一位岗位专家分别从各自擅长的领域为芮枣纷纷开出了“药方”。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和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联合给出调查报告和芮枣产业发展建议,从育苗、矮化密植、枣花授粉、病虫害绿色防治以及加工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芮枣的发展困局,也代表了很多地方优质资源面临的共性问题。“以芮枣为例,传统优质资源肯定要加以利用,尤其是枣文化要深挖,这个文化是可以变现的;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现代种植方式让它焕发新活力;品种的继承改良,还要继续创新,让果实更大或者更多等等。”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姜全点评,“好的地方品种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并发展成产业,需要多方齐发力。效益是检验产业技术的第一标准,安全是效益的第一保障,传统产业技术在新形势下都需要改变,文化则是产品的灵魂。”(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