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乡村热评 >> 正文

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稿时间:2025-05-26 10:41:00 来源: 农民日报

  在中国农科院农经观察研讨会上,专家热议——

  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那么政策该如何设计?帮扶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投入资产应如何盘活利用?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观察第61期会商探讨聚焦“学习一号文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题,邀请来自政界、学界、基层的嘉宾就上述议题展开研讨,结合实践与调研成果建言献策。

  完善政策体系:多措并举 持续优化

  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提出,过渡期后的政策应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就地基本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并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来谋划,在继续加大帮扶力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扶持内容和方式。

  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是曾经的市级贫困乡镇,2024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9319元。“当前面临的困境,是突发困难尤其是重病可能导致的返贫致贫风险,还有产业结构单一、市场衔接度较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差等。”乡党委书记张正国希望常态化坚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制度,推动村里的帮扶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

  “从重点帮扶县监测评价数据来看,160个重点帮扶县纵向比成效翻天覆地,横向比在GDP、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上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发展基础和能力还比较薄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副司长刘均勇认为,过渡期后政策支持必须持续加强,支持方式可以根据新形势优化调整。

  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困境 激发活力

  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梳理、分类推动帮扶产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全力促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从调度情况看,在63.9万个帮扶产业项目中,巩固类和升级类占比超九成,盘活类和调整类占7%左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海波对帮扶产业发展进行了剖析,其中也存在规模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加强帮扶产业全周期管理,推进全链开发;调整优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分配政策及支持方向,通过项目法促进衔接资金更好使用等。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蛟潭庄镇西苇园村立足山场丰富资源,发展了花椒加工、连翘等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面临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资金短缺制约产业壮大等难题,村党支部书记韩宁杰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增加对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并定期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参加技术培训,提升技能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产业帮扶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要坚持县域产业投入比例不低于60%;且要稳定投入规模和周期,如以三年为期进行考核,避免频繁调整。同时,要从战时状态的推进模式,逐步向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就业和产业是关键,需从顶层设计上加强产业培育和资产管理。”刘均勇介绍,下一步在推进帮扶产业发展和盘活资产上,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好五件事:按照资金、项目、资产的链条全面摸清资产底数,从产业项目角度推进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四个一批”,聚焦主导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开发,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弱项和堵点痛点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以及对资产进行监测评价。

  盘活投入形成资产:厘清问题 创新思路

  脱贫攻坚期及过渡期国家投入形成的资产是宝贵财富,可分为三大部分,直接给农户的到户资产约占两成,经营性资产约占两成,近六成是公益性资产。

  “目前帮扶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一小部分闲置和低效资产需要盘活时面临一些难题,如对盘活对象理解不清晰,经营性资产与公益性资产分类标准不统一等。”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任金政建议推动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经济效益、公共效应和善治效能等维度推动资产盘活;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常态化监测预警。

  云南省元阳县嘎娘乡纸厂村是一个承载千年古法造纸技艺的传统村落,近些年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成功创建纸厂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村党支部书记钱家富希望上级部门进一步支持探索闲置民房和宅基地盘活利用,助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任常青指出,在扶贫项目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农民参与程度较低,往往局限于土地流转获取租金,帮扶效果不佳。此外,帮扶资金形成的项目资产虽然确权到村,但村一级经营自主权缺失,资产形成并非基于市场化方式,经营效率低下。未来政策制定应注重提高农民参与度,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提高政策瞄准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认为,当前扶贫资产运营和管理权责需进一步理清,部分资产因产权复杂尚未完全移交,公益性资产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资产折旧核算困难,收益率确定缺乏合理标准。他建议借鉴帮扶产业发展的有关经验,对国家形成资产制定巩固、升级、盘活和调整制度体系,尽快出台资产调整政策。

  “资产管理要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统筹,避免管理措施碎片化。”陈晓华提出,脱贫攻坚形成的资产最终应落实到农村集体,因而有关管理制度建设应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协同推进,整合和简化任务要求,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执行。(周向阳 蔡孟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丽)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