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diyishuji@163.com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宝鸡:第一书记“朋友圈”成就产业扶贫“一条链”

http://www.youth.cn 2020-05-18 09:11:03 中国青年网

  自从2019年正式脱贫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杨家川村的豆腐制作高手李德平,就一直张罗着搞一个豆制品合作社。

  从贷款5万元办起豆腐作坊,到注册商标,再到与宝鸡市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签订长期供销协议,李德平的“翻身仗”前后用时不到1年。“现在,我每个月收入稳定在5000多元,下一步我将带领村里的20户村民一起发展豆腐产业。”李德平说。

  李德平成功脱贫,离不开村里的第一书记、宝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分局副局长李玮。2017年初,他刚到杨家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不久,就帮助李德平注册了手工豆腐商标。此后,逐步标准化品牌化的乡村手工豆腐很快打进了城里的大卖场。

  “这件事的示范效应,在我们下派的第一书记支部微信圈中引起了反响。”随后,在李玮的指导下,其他乡村的3家合作社先后成功注册了多个当地特色农产品商标。

  从“沮丧”得来经验

  从“守土有责”服务一个村,到发挥长项服务“一条链”,李玮的“跨界”尝试,其实得益于另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朱文超曾经的“沮丧”经历。3年前,被派驻坪头镇营头村的朱文超接到了邮政部门一单10吨核桃的订单,他联系了当地好几个村,七拼八凑只搞到1.5吨的核桃,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订单“黄”了。

  “我们西山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单打独斗,一直成不了‘气候’。只有突破‘管片’辖区,统筹来自各个领域的第一书记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专业资源,把资源整合起来,才能聚力脱贫致富。”说干就干,在宝鸡市陈仓区委的支持下,2017年8月,朱文超联合当地8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成立了“产业扶贫联盟”,对西部山区农特产品进行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实现了产业发展信息共享、品牌共有、市场共进、销路共用。如今,扶贫联盟里的第一书记由最初的8位增加到57位,还吸引了当地6家企业、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42名农户加入,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的“服务链”覆盖了西山地区所有的贫困村。

  “‘联盟’不直接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主要职能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供销信息平台、组织产品展销会、开展志愿服务等。”朱文超告诉记者,联盟成员建立了微信群、QQ群,定时发布农产品信息,并探索出了“支部引领+联盟对接+公司销售+合作社收购包装+农户生产”的“5+”服务模式。

  为了把资源优势和种养殖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扶贫联盟专门制定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协助合作社注册了“德丽蜂果”“温水寨”“黑闹闹”等农特产品商标,为8类农产品统一设计了农产品包装礼盒,被“精致”后的农特产品身价陡增,卖相十足。“我们营头村的手工挂面,现在每斤售价提高了2.5元。温水村蜂蜜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0元。”朱文起说。

  “山货”走到市民门口

  为了让“山货”走出山区、走向市场。4月26日,陈仓区首家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产品直销店正式开业。直销店主要依托绿丰源合作社的销售网络,通过产销对接,消费扶贫模式,把西部山区的农特产品送到市民家门口。

  目前,产业扶贫联盟与宝鸡市20家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8家单位签订了消费扶贫协议;迅速形成的品牌效应,带动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3142名,其中贫困户占到30%以上,联盟旗下的花椒、苹果、香菇、肉牛、土鸡等16种农产品销售迭增,不到3年,累计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

  如今,每逢周五,产业扶贫联盟都会在宝鸡市组织消费扶贫展销会。在近日举办的展销会上,扶贫联盟第一书记卢晓鹏现场为群众“代言”,仅仅半小时,王文文等5户贫困户滞销的黑木耳销售一空,实现收入1万元。据介绍,这样的展销会已举办6次,销售农产品40余万元。

  扶贫联盟在协助贫困户发展和销售西山农特产品的同时,还发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成立了7支志愿服务队,围绕农业技术、金融服务、就业创业、电子商务、爱心帮扶等,定期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实现了服务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统计,志愿服务队已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活动200多次,累计服务群众2200多人次。

  “通过扶贫联盟不仅提升了农户的商品意识、标准意识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带头人,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正循环。”宝鸡市陈仓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裴振强说。

编辑:左橙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