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第一书记们的多彩战贫人生——脱贫攻坚战线第一书记群像扫描

发稿时间:2021-04-07 09:48:00 来源: 渭南日报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人间奇迹,写在了广袤的中国大地,也写进了奔腾汹涌的历史洪流中。

  过去8年间,无数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伟大战斗,在这些与贫困为战的群体中,有背负贫困标签、奋起努力的普通群众,也有衣食无忧却扎根农村、主动选择与贫困作战的第一书记们。

  翻开我市的脱贫攻坚答卷,全市55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0881户6559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成绩单中浸含着全市1194名第一书记的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为了贫困户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们敢担当、能吃苦、办法多,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努力战贫斗贫,成为一支靠得住、能力强、有抱负的扶贫生力军,成功带领贫困群众由绝望迎来新生,从荒芜走向多彩。

  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市11名个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9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马军辉就是其中一人。每每想起领奖时刻,马军辉仍然激动万分:“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代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无比自豪,这是对我们数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好褒奖。这几年,我流过汗也流过泪,但亲眼见证村里产业发展得一天比一天好,乡亲们的日子一日比一日红火,啥苦都值得!我还会继续做好驻村工作,在发展产业、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

  近日,记者寻访了我市部分县(市、区)第一书记的足迹,展现他们的工作片段。尽管战贫人生的打开方式各不相同,然而他们奋斗的底色却是一样的。

  镜头一 真情,沾满泥土芬芳

  马军辉是主动请缨去当驻村第一书记的。

  “在市里干得好好的,再不要折腾了。”起初马军辉提出要去驻村的时候,妻子也颇有微词,可他的理由很简单,“年轻人不能只图轻松,脱贫攻坚是全国的大事,咱能参与其中出份力是一种幸运。我一定要去。”就这样,他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去了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孩子就在桥西村幼儿园上学。

  村子没产业,村民没技能,这咋脱贫?刚去时,马军辉焦虑地睡不着觉,数九寒天,为了尽快摸清村情民情他还是坚持走访,把村里40多家贫困户的冰箱面缸、油桶案板看了个遍,又去田间地头看种植、羊舍猪圈看养殖。晚上自己躲在宿舍学扶贫资料,捕捉产业信息,有时冻得受不了,就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双脚不停地在地上来回抖。

  走访调研、组织座谈、收集建议,马军辉终于同村“两委”干部一同研究确立了以“巩固奶山羊产业、扩大柿子规模、提高葡萄管理水平、推广优质花椒”的四大产业格局。此后,马军辉不辞劳苦跑部门,苦口婆心忙沟通,先后争取扶贫资金90万元,建设桥西村葡萄交易中心、桥西葡萄冷库;又按照个人投资、财政补助的原则,争取补助资金5万元建设存栏100只奶山羊场1个;还多方筹资5万多元引进无刺花椒树苗4000多株,发展无刺花椒示范园80多亩。果子成熟季,他还当起了“卖货郎”,利用第一书记为农产品代言的模式广泛宣传,先后帮助群众卖柿饼3万多元、葡萄30多万元。

  村里谁最穷,谁家最困难,马军辉就最爱往谁家跑,村民遇大事小事找他成了“习惯”。贫困户齐龙患脑垂体瘤多年无人照料,病重期间马军辉带领村干部给他打扫房间,更换衣被,擦拭身体,还多次走访齐龙的几个兄弟,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摆事实,终于感化了齐龙的五弟,他把齐龙送到了医院。齐龙在医院含着热泪拉着马军辉的手说:“马书记,你就是我的亲人啊!”齐龙去世后,马军辉又主动帮忙料理后事,忙前忙后,操碎了心。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桥西村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而马军辉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也收获诸多荣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渭南标杆人物”“全市优秀第一书记”等,每一个奖项都是一份肯定、一种鼓励。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了。

  马军辉又回到了桥西村。

  熟悉的环境,全新的开始,不变的是那份责任、那颗红心。

  镜头之外:像马军辉这样主动要求担任第一书记,我市还有许多,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想尽办法帮助村里发展产业,把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帮助大家实现了长久增收。目前,全市共建立市县镇村各级各类长效帮扶机制12008个,其中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2128个,稳定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2529个,扶贫资产管理机制2538个。

  镜头二 担当,沉淀赤子情怀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是合阳县金峪镇解庄社区以前的真实写照。2018年3月,合阳县委组织部干部文一明成了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

  “你来我们这里当第一书记,最好能解决大家喝水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你当我们的第一书记也没有什么意思。”刚到任,就有村民向文一明出题了。文一明经过调研后决定,要带领群众脱贫,先得从村民最关心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入手。说干就干,经过走访,文一明了解到,村民用水难问题出在了供水设施上。村里架设的水罐年代久远设备老化,管道渗水严重,水压不够,水到不了户。问题清楚后,他立即向包联单位申请资金,先后修建了两座水塔,终于把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老乡们没花一分钱就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吃水问题在包联单位的帮扶下解决了,他又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申请,对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进行提升改造,改造了进村公路,还铺设了污水处理管道8650米,建设了阵地会议室、“新时代三农讲习所”、文体活动室、便民服务室和文化大礼堂,还给村里修了文化墙。

  一桩桩、一件件的暖心帮扶,让村民越来越信任他,村民都说“有事找文书记准没错”。

  只改善环境不行,要帮助老乡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得发展产业。2018年,他与村组干部动员群众,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发展光伏项目;2019年,文一明又利用集体经济合作社,筹集资金26万元,流转土地,在社区大南沟建设了120亩花椒产业园;2020年,投资700多万元建设高效农业扶贫产业园,建设标准化日光大棚20个,标准化椭圆管拱棚16个,该项目年均利润可达120多万元。

  如今,解庄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国家森林乡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真情实意地为群众解难题,群众才会把你当家人,才会党群一条心,大家的日子才更有奔头。”文一明说。如今,每到傍晚,村里的小广场就响起了舞曲,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镜头之外:从机关干部变成村里的第一书记;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各级各部门选派来的第一书记一头扎进贫困村,就像散开的“满天星”,在秦东大地上发光发热,传递着正能量。在第一书记的努力帮扶下,在全市各级的支持下,目前,全市136个镇(办),2073个建制村,已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100%,所有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和宽带网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镜头三 实干,照亮美丽梦想

  落日余晖,将西边的天空染得一片通红,地处渭北高原漫泉河畔的蒲城县彭村显得格外恬静而美丽。

  由光辉信步走出双孢菇大棚,抬头望了望西边天际红彤彤的云彩,转身看了看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双孢菇,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2017年5月中旬,由光辉被派往彭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由光辉第二次担任第一书记。之前,他曾在永丰镇温汤村当过7个月的第一书记,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来到彭村之后,他迅速摸清村情,详细掌握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底”。“我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消村民挣‘懒钱’的念头。”由光辉说。

  原先,彭村有个30多亩的苗木种植园,种着3000多棵国槐、樱花、石楠等树木。如果按一棵树卖100元计算,这个苗木种植园最少能收入30万元。为了迅速摘掉扣在头上的穷帽子,村里一直盘算着把这个苗木种植园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来。

  “伸手要来的饭,容易消磨人的斗志!”由光辉心里明白这个道理。扶贫先扶志!他与村党支部书记韦小虎商议了几个小时,两人意见达成一致:放弃苗木种植,重新寻找好产业。

  想法变成现实谈何容易。选定什么产业?选定后怎么干?市场风险如何规避?为尽快找到合适的产业,由光辉白天查阅资料、汇总情况、走访民情,晚上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开会商讨方案。在娘家——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他先后组织村干部、“致富能手”等10余人,二上山东、四赴山西实地考察产业,奔赴杨凌聘请专家,前往西安考察市场,最终确立了“多产业试点发展”的思路,种植双孢菇,发展金银花,建设综合产业园。

  “那段时间,由书记可把我们‘折腾’惨了,天天开会要方案,逼得十分紧。”韦小虎调侃说,“多亏了他,我们村才能有现在的光景。”

  理想变成了现实。2017年10月,彭村以“党支部+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彭村综合产业园,开始发展双孢菇产业。新建的12个双孢菇大棚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10.5万元,为全村劳动力支付工资近15万元。其中,贫困户工资近7万元。为促进贫困户增收,2018年由光辉还引导37户贫困户在综合产业园集中栽种了50亩金银花。

  “双孢菇产业不仅让村里实现了50余万元的利润,还让村里60余名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由光辉骄傲地说。现在,许多想发展双孢菇的村庄,纷纷到彭村学习经验。由光辉也计划着扩充发展面积,把大家都镶嵌在产业链上,让家家户户都有长久收入。

  镜头之外:一头担负着组织的殷殷重托,一头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想。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全市5家中央定点单位共落实帮扶项目两大类60个,中省市县四级共派出包联单位1357个,共投入帮扶资金36508.5万元、落实帮扶项目1202个,全年实施苏陕项目65个,争取苏陕扶贫资金13510万元。

  一个个昔日的贫困村,成了响当当的“双孢菇村”“光伏村”“电商村”……“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第一书记马军辉说,要带领群众脱贫,党员干部自己必须先脱“三层皮”:“嘴要脱皮”,宣传解释好各项扶贫政策;“脚要脱皮”,走进每一户贫困户家里;“手要脱皮”,和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我市,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第一书记,用实干、实绩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全市千名第一书记将始终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把对脚下土地、身边人民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书写在秦东大地,铭刻在人民心间,奏响时代的最美乐章。

责任编辑:左橙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