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录白城市驻村第一书记帮扶那些事儿

发稿时间:2022-01-18 09:57:00 来源: 吉林日报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继续用汗水巩固着脱贫攻坚的成果,用奋斗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里,记者走进白城各乡村,与第一书记们交流,跟随他们开展工作,记录下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暖心的故事。

  “老儿子回来了”

  冬日的午后,阳光明媚。白城市住建局驻洮北区东胜乡晓光村第一书记王博,走进了村民邓云贵老人的家门。

  “邓叔,您现在能看清我吗?”王博说。

  “我知道你是王博,你走到房后拐弯儿那里我就知道你来了。”邓云贵说。

  “我叔耳朵就是好使。”王博说。

  “那还能把你的声忘了啊?”邓云贵笑着说。

  66岁的邓云贵早年因病导致行动不便,视力也越发模糊。脱贫攻坚期间,邓云贵家的土房换成了新房,驻村工作队对他也非常照顾,他也将这些年轻人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亲切。

  “我和我媳妇来看看您。”王博说。

  “老伴儿,快点招呼儿子和儿媳妇坐下。”邓云贵说。

  正坐在炕沿上的邓云贵跃跃欲试要下地,被王博夫妻二人赶忙扶住。

  “叔啊,您可别这么客气,您这一下地摔着可咋整。”王博说。

  “你俩大老远从城里来看我,我高兴啊!”邓云贵说。

  “这几年多亏王博他们照顾我家了,说实话也真苦了你了,他常年在这驻村,你家里的事就全靠你照料了。”邓云贵老伴儿对王博爱人说。

  “婶啊,您放心吧,我没事。现在他又申请回来驻村了。”王博爱人说。

  “啥?不是调回单位了吗?又回来了?”邓云贵一脸惊讶地说。

  “叔,我回来您不高兴啊?”王博笑着说。

  “那是哪的话,老儿子回来了我还能不高兴?这回咱日子过得更有底气了。干脆你们两口子都搬村里住得了,今年过年就在家里过。”邓云贵说。

  “叔,那咱们可就这么说定了。”王博说。

  “老伴儿,准备杀鸡。”邓云贵说。

  “老头子,这还没过年呢,你先别着急。”邓云贵老伴儿笑着说。

  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将室内照得亮堂堂,一阵阵笑声从室内传到院子里。

  从邓云贵家里出来,在走向村部的路上,王博的爱人说:“现在的农村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看邓叔家一窗台的花,还有精心布置的一墙照片,小院也收拾得干净利索,真是温馨啊!”

  “脱贫攻坚这几年改变了农村的旧模样,也锻炼了我,让我的根立在了农村,真舍不得离开了,所以我又申请回来当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再贡献一份力量。”王博说。

  “我支持你!”王博的爱人说。

  2021年,白城市坚持一手抓从严管理、一手抓正向激励,推动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关键作用。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选派驻村干部1185人,其中,涉农专业和熟悉农村工作的1078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咱农民圆了大学梦”

  上午九点多,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驻洮北区金祥乡新建村第一书记吴青文,带着一个好消息开车从市区赶回村里。

  推开办公室大门,他把一打儿资料放在写字台上,笑着问:“刘会计,你想不想上大学?”

  “上大学?我还能上大学?吴书记你可别逗我了。”新建村会计刘玉明说。

  “没和你开玩笑,现在有政策,你能上大学。”吴青文指着资料说。

  “那可太好了,你快说说是怎么回事?”刘玉明赶忙靠了过来。

  2021年,吉林省积极开展高职扩招工作,在稳定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素质农民和用人单位员工、基层农技人员等扩招生源群体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报考,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考生参与“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和“求学圆梦”行动。

  “你看我这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能通过考试吗?”刘玉明疑惑地问。

  “必须能,你符合免文化素质考试的要求。”吴青文说。

  2021年高职扩招考试,吉林省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方式。对于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用人单位员工、基层农技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以及参加“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的考生,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招生院校组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测试,依据测试成绩择优录取。

  “那我去上学了工作咋办?”刘玉明说。

  “每年利用学校寒暑假集中时间授课,不会耽误工作的。”吴青文说。

  “那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上学了,太好了。”刘玉明说。

  “我还给你带来了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的扩招专业,你来看看想学什么?”吴青文说。

  “太好了,我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我现在的工作是会计,正好和我的工作挺对口的。”刘玉明说。

  “吴书记,你看我能报名吗?”新建村辅警王佳听到他们之前的对话后也凑了上来。

  “小王你也能,你想学什么专业也来选一下。”吴青文说。

  “我也想学工商企业管理。”王佳说。

  “你当辅警怎么学这个?”刘玉明好奇地问。

  “我既是辅警,也是农民啊,现在乡村振兴,农民不懂得管理知识就跟不上时代发展了。”王佳说。

  “小王说得非常对,年纪轻轻就认识这一点真是不错,我帮你们都报上名,争取今年就入学。”吴青文说。

  “这回咱俩成同学了。”刘玉明说。

  “真是太好了,咱农民也圆了大学梦。”王佳说。

  2021年,在吴青文的帮助下,新建村及周边村6名符合条件的农民圆了大学梦,这些农民现在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学习工商企业管理、汽车与试验技术等专业,学好专业振兴乡村,是他们一致的目标。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洮南市黑水镇旭日村村部里,白城市自然资源局驻旭日村第一书记徐东升的手机响了起来,他划开屏幕,传来了在北京工作的堂妹徐梦瑶的声音。

  “哥,红薯收到了,同事们拿回家后反馈说红薯表皮光滑,颜色漂亮,口感香甜糯滑,非常好!还要继续购买。”

  “老妹儿你就放心吧,我这里肯定能保质保量地供货。我代表村里谢谢你和同事们帮忙啊!”徐东升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驻村就是咱们全家驻村,村里的事自家人哪有不尽力的?我再帮你们多宣传一下,你就等着发货吧!”徐梦瑶说。

  “好嘞!”徐东升说。

  2021年12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兄妹俩共同努力下,旭日村将价值15000余元的红薯销往了北京,后续订单还在持续不断。

  在旭日村小田家庭农场里,十几位农民熟练地将红薯分拣装箱,装车起运。这批红薯是运往白城市第一书记代言产品专营店里销售的。

  2018年,小田家庭农场成为黑水镇发展庭院经济的合作项目,小田家庭农场为农民包种子肥料、包全程技术、包集中防病防治、包产品回收,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村民持续增收。

  “徐书记一直为我们的红薯进行代言,拓展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也一直在帮助我们把红薯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我们有信心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农场负责人田睿说。

  徐东升的电话又响了起来,这次是包保单位白城市自然资源局的同事打来的。

  “东升,明天你再发500箱,单位很多同事也在帮村里卖,吃过的都说咱们的红薯很好。”同事说。

  “谢谢兄弟姐妹们帮忙。”徐东升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同事说。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