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礼盒里的“家味道”

发稿时间:2024-02-02 16:44:00 来源: 宿迁网

  分割,消毒,腌制,晾晒三至五天,烟熏十余天,湖北枣阳市平林镇的腊味、熏肉就制作完成了!

  打包装入各种印有“枣南特产”字样的礼盒、礼袋,这样充满了“家味道”的年货儿连续十多年畅销全国百余个城市,每年都能卖出三十余万斤,营业额高达数百万元,拉动平林镇百余名老百姓实现本地就业。

   

  图为:彭绪华在店内摆挂腊味儿

  十七年坚守,由“自产自销”到畅销全国 

  湖北枣阳的零售客户彭绪华,就是这样一位经营了十几年烟酒副食土特产生意的老板。

  老板娘彭绪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平林人,最初开始经营土特产是因为她自己爱极了家乡的腊味熏肉,每到过年,家里都会挂起油光光、红艳艳,味道诱人、色泽鲜亮的腊味、熏肉,味道也是香溢满口让人难以忘怀。辅导彭绪华经营店铺的烟草客户经理们总鼓励彭绪华扩宽经营业务,实现多渠道营收,借着开店的便利,彭绪华便想着将家乡味道搬进店铺。

   

  图为:彭绪华的商店

  最初,彭绪华亲自下乡选料,到老百姓家里挑选土鸡、土鹅、鲜猪肉,腌制晾晒则全部依靠代代传承的手艺,彭绪华既是采购员又是工匠,既是老板娘又是晾晒工,店里生意忙不过来的时候便拉上老公黄铭做帮手,一来二去,两人都练就了选料的“火眼晶晶”、晾晒的“一丝不苟”和腌熏的“十八般武艺”。而“家味道”的第一年却依旧冷冷清清——习惯自己动手办年货儿的老乡们对于彭绪华的土特产并不买单。为了避免浪费,彭绪华便将熏肉和腊味儿端上了自家餐桌,广邀亲朋在春节期间品尝,并详细记录下了大家的意见建议——“色泽不够鲜亮”、“味道不够惊艳”、“增加腊肠等制作复杂的产品”,彭绪华详细的记下了亲友们的意见,并一一请教老辈儿、乡长,采访他们在制作手艺上的“古法妙招”,准备用于来年的生产。

   

  图为:平林老师傅指导腊肠制作

  守正创新,将“家味道”送上远方的餐桌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试验,彭绪华的腊肉生意逐步走上了正规,不仅成为了乡里乡亲过年采购的“首选”,也成为外地打工人返工时后备箱里不可或缺的“家味道”,看着离乡的老乡们塞的满满的后备箱,彭绪华决定:“要让‘家乡味道’存的更久,走的更远,味道更好,颜值更高,更加畅销!”利用店铺生意不忙的业余时间,从改进晾晒工艺入手,她对腊肉、熏肉的盐分、火候进行了更精准的把控,并排除了一年中的阴雨、潮湿天气,选择在晴冷干燥的天气晾晒腊肉。在外包装上,她更是采购了真空包装机、封口机等设备,还聘请广告公司设计出有家乡元素的包装袋、包装盒,并印上了联系电话、店铺地址等信息,精心为腊肉、熏肉换了“新衣”!

  妻子的精进让黄铭也受到启发,负责“跑外活儿”的他在每年年初就与十余家平林农户签订采购合同,并对于采购的原材料提出了严格近乎苛刻的要求:“家庭喂养”“三分油七分瘦”“放养家畜提价收购”……从源头上保证了“家味道”质优味美。

  除了原材料,为确保绿色生产,黄铭对于熏肉所需的木料也进行了精心挑选,不使用灰大烟浓的劣质木材,而使用自带天然香气的果树(桃木),为提高木料利用效率,他还聘请了乡里最有名的熏肉师傅,租用了干净敞亮的熏肉棚,批量熏制猪肉,确保生产过程专业、干净、卫生……

  不忘初心,舌尖上的美味让老乡记住乡愁 

  万事俱备,借着商店的“东风”,彭绪华的味道生意越做越红火。她将自家的土特产礼盒整齐摆放在货架上做展示,积极向来店消费的外地游客推介本地特产——平林熏肉、腊肉,并提供试吃、品尝,为争取回头客,他还为批量采购的提供折扣和送货服务。

   

  图为:彭绪华店内的平林特产礼盒

  2006年,彭绪华和黄铭销售腊肉、熏肉五十余斤;

  2016年,销售腊肉、熏肉五百余斤,营业额突破百万元;

  2023年,销售腊肉、熏肉超三十余万斤,武汉、随州等地区十余家商铺更是与彭绪华、黄铭签订起长期购销合同,长期从彭绪华的商店采购平林土特产……

  “不管生意做的多大,都不能忘记为乡亲们服务的初心!”的彭绪华说。

  在土特产生产过程中,他总是坚守品质和工匠精神,永远轻包装重实质;在农户那里,他总是尽可能的提高采购价格,永远为乡亲们多留几分利;在腊肉、熏肉的生产、运输过程中,总是他坚持使用本地劳动力,优先照顾妇女、困难户,常年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十余个。

  “农闲时节,在家门口制作‘家乡味儿’,每天也能有一百来快的收入,我很知足,很快乐!”晾晒工彭华说。

  小小便利店,让舌尖上的美味摆上百姓餐桌;家乡土特产,让一方百姓幸福安康;最美“家味道”,让乡愁铭记在心头!(黄敬茗、吉杨)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