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四抓四强”筑双基

发稿时间:2024-02-21 09:46:00 来源: 农民日报

  “枝头桃花红,陌上杨柳绿,这方才播种,那边又开犁,燕子飞来了,衔来满嘴泥,春风十万里,十万好消息……”正月初七,在悦耳的歌声中,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乌兰牧骑的新春演出拉开帷幕。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是组织精悍、流动性强、人员一专多能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在农村和牧区第一线。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如今,全区的乌兰牧骑已有75支,和林格尔县乌兰牧骑也是其中一支。

  “我们的队伍自1966年成立以来,也曾经历解散、重组,但坚持至今队伍越来越大,多的时候有四十多人,每三天就有一次演出,每年有一百多场。”和林格尔乌兰牧骑戏曲组组长赵五生介绍。

  作为目前队伍里最年长的队员,赵五生在不到18岁时便进入和林格尔县乌兰牧骑,三十年间,他见证了这支队伍新老变迁,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成为如今年轻队员们的“大家长”。乌兰牧骑于他而言,早已成为一份责任。

  台前歌舞热闹,而台后的赵五生则忙着为戏剧演员们调整妆容服饰,先细细拍彩,扶正头冠,最后再叮嘱几句台上注意事项,才敢放心让他们上台。

  “不操心不行呐,年轻队员们经验少,所以还是要好好检查,确保不出问题。”赵五生介绍说,每一个春节他几乎都在忙碌中度过,对于节前开始筹备演出节目,节后又早早上岗的节奏,他早习以为常。“和家人是团聚,和村民、老乡们也是团聚。我们文艺团体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尤其在春节还未结束,人们还闲暇的时候给他们送去欢乐,我是发自内心地高兴。”赵五生说。

  赵五生将新春表演定义为“团聚”,是因为在乌兰牧骑的历史中,队员很多都是农牧民,是老乡的“自己人”。过去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节目,走下舞台还能为农牧民挑水做饭,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现今的乌兰牧骑已经很少需要为村民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更多时候他们下乡入户,走在为乡亲们送欢乐、送温暖的第一线。

  27岁的马头琴演员王泽加入和林格尔县乌兰牧骑已有两年,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他从未想过未来的舞台是在农户的家中,两年的工作让他深刻感受到什么是“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不论严寒酷暑,只要琴声一起,他就全情投入。

  “我记得有一次入户表演完,一位85岁高龄的老奶奶哭了,她说孩子因为工作原因没能回来过年,看到我们就像看到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的表演带给她温暖。因为她的这句话,我也感觉到了幸福。”王泽说。

  二人台演员王爱爱也是新进队伍的年轻人,今年只有25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身上流淌着老一辈乌兰牧骑队员的血液。“我妈妈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名乌兰牧骑的队员,她对乌兰牧骑有很深厚的情怀。在她的影响下我也成为了‘乌兰牧骑精神’的传承者。”王爱爱自豪地说。

  “很欣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乌兰牧骑,他们在传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为我们这支队伍注入活力。未来我们要坚持创新,从群众的生活取材,努力创作出更多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和林格尔县乌兰牧骑队长王英军说,希望队伍能不忘初心,继续用文艺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