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第一书记韦永重:感谢驻村,让我成为“切学人”

发稿时间:2024-05-27 10:28:00 来源: 广西新闻网

  如果没有驻村,我没有这么多的农村兄弟,也不知道我在父老乡亲眼中是那么的“重要”;

  如果没有驻村,我没有这么多的孩子和母亲,也不知道他们是那么的离不开我;

  如果没有驻村,我没有机会再次穿上陈放多年的解放鞋,也不知道村屯里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

  如果没有驻村,我不会泥土裹满裤脚,走过村里的大路小巷,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2014年4月,组织上的一纸公文宣布,我要出任切学乡切学村第一书记。次日,我就带着简单行囊,开启了驻村工作序幕。但是,对于从农村走出大山求学,到机关单位工作,又要重返农村工作的年轻人,我心中的第一感觉是“被贬”。

  “党员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我无数次这样的鼓励和安慰自己,最终还是带着迷茫走进这块与我故乡一样曾经贫瘠的土地——切学村。

  思想的改变是在驻村下队,在与老百姓共同生活中,受到感化而慢慢改变的。

  “我们的脱贫就看你的了!”这是我第一次与村“两委”干部接触时听到的话,我想,这也是我在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中反反复复听到的村民发自内心的呼唤。

  后来有一天下午,时任村民委副主任兰中池请我到龙盆屯作客。在他饭桌上,他说:“你一个人在村里,就不要自己煮饭了,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你的家。”这句话,让我心里极其的温暖。

  用过简单的晚餐后,邻里见有“陌生人”,便三三两两围了过来,有说有笑,谈及龙盆屯27户人家艰苦奋斗改变面貌的大小事——用5年的时间劈山开路,建成通往屯外的屯级公路(虽然排水系统不完善,路面凹凸不平,但至少可以骑摩托车到乡里赶集办事了),饮水管网被松鼠咬了……对村、屯今后的发展问题,村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基础设施,希望能够进行旧屯路维修、开通林区公路。大伙的言语很风趣,也很朴实,话里话外却是希望我能够带领大家把切学村建设好,让村里有更大的变化。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十分的沉重,村民的嘱托让我思绪回到童年在农村老家生活时的辛酸苦辣。

  第一书记,这个神圣的称呼,对我来说更大的是压力。随后的日子,我与村“两委”干部多渠道争取到县发改、扶贫、财政、水利等单位项目扶助,热心的村民投工投劳,主动加入建设队伍中,先后实施饮水安全、屯路建设、水利渠道、新村建设等项目,力所能及破解群众生产生活难题。

  基础设施难题化解,可村里还是有很多令人心疼的贫困家庭和个人存在,更需要我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他们在村里,像一朵朵矮小的野花,需要得到春天的阳光温暖、夏天的露水湿润,才能有尊严的成长。

  牙凤某(为保护孩子,用化名),一个2007年元月出生的小女孩,生活在大山里,自幼经历与同龄孩子不寻常的苦难。父亲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很低;母亲患有先天性佝偻病,基本上不能干农活。2015年初,其父亲上山砍柴时不慎跌落山崖离世,只留下小姑娘和母亲相依为命,这个原来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年仅8岁的她开始扛起这个家的“重担”。第一次见到她,她天真活泼、懂事乖巧,且跟我女儿同龄,便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2015年9月,应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组的邀请,小姑娘到北京参加节目现场录制,她的聪明和感人事迹打动了许多爱心人士,并得到他们的资助,之后还得到广西美丽善行助学协会资助每月300元生活补助费。

  当时,与牙凤某同样受到广西美丽善行助学协会资助的,还有百牛屯9岁的兰某某,兰某某父亲因身体不适卧病在床,一家人还住在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泥土墙瓦房。纳银屯的8岁的贫困学生韦某邦父亲因车祸身亡,母亲改嫁,与6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他们都是我要扶持和帮忙的对象。可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所幸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我的驻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离别时总会感觉相处的时间很短暂。2016年4月,我的任期结束,我回单位上班。但至今我与村里的联系、与村民的牵挂没有中断,切学人的热情包容、勤劳憨厚、战天斗地、勇毅笃行的画面时常浮现在脑海中。

  如今的韦某邦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就读,活泼开朗,没有被困境压垮,他传承着切学人彬彬有礼的气质。小兰的父亲经过近百味草药治疗,竟奇迹般的康复,自己动手建了一栋楼房。牙凤某已是东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我偶尔给她家里丁点生活费。真心希望这些孩子学业有成,不再吃上一辈“没有文化的苦”,成长为一个自力更生、过上幸福生活的人。

  如今的切学乡像全国各地一样,面貌焕然一新,屯屯通硬化路、安全饮水有保障,黑山猪、山泉水、沃柑等富民产业百花齐放……

  回顾短暂的驻村工作,我无悔驻村那两年,得到切学人的支持和厚爱。我虽然离开村里,可唯一不变的是,一生都是“切学人”。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