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经营性帮扶资产如何盘活?
发稿时间:2024-12-20 11:05:00 来源: 农民日报
在雷山县南猛村的食用菌大棚内,脱贫群众正在种植食用菌。资料图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在贵州黔东南州举办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加强经营性帮扶资产运营管理,强化资产收益分配管理,确保收益分到村集体、用在群众身上。
目前,仍有部分帮扶项目因市场化作用发挥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好等原因,出现了项目资产闲置低效、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如何建立健全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力脱贫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中发挥更大成效,成为一些脱贫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前,记者深入贵州省剑河县和雷山县走访,两地均已完成盘活闲置经营性帮扶资产约90%的任务目标,在摸清扶贫资产家底、明晰权责的同时,通过引入优质市场主体、优化本土经营主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式,积极盘活各类闲置经营性帮扶资产,为脱贫产业发展、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赋能聚力。
培育经营主体 挖掘资产潜能
“村里大棚又用起来了,离家不到半里路,活不累,每月还能挣3000多元。”一大早,雷山县南猛村脱贫户杨世珍便赶到村里的食用菌基地务工。据了解,该基地是村里产业帮扶项目的一部分,2023年末,在雷山县政府统筹安排下,这些在疫情期间经营不善、闲置两年多的食用菌大棚,由县里组建的专业运营平台——雷农公司接手并重新开始经营,目前已种植50万余菌棒,年用工量700人次,人均月增收2000元。
“我们以每年70万元的租金,将60个大棚、30亩地的帮扶资产租赁下来,经过对市场行情的研判,最终选择种植4万棒马桑菌、5万多棒羊肚菌,今年营收预计在250万元,租金收益也会交付给资产所有者——南猛村村集体。”由雷山县投资促进局调到雷农公司负责运营盘活帮扶资产的总经理王耀峰告诉记者,“这些资产都已经确权,属于村集体所有了,所以资产收益也属于村集体。”
雷山县副县长居伟表示:“经营性帮扶资产的核心经营逻辑,就是要助力帮扶产业的发展,为脱贫群众创造就业、增收致富,所以我们立足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引入优质经营主体,盘活经营性帮扶资产。”
“我做天麻已经20多年了,目前年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今年在政府引导下接管了工厂,其实我们也一直需要这样的机会来扩大产能,现在每年支付30万元厂房租金,今年预计销售额能突破5000万元。”位于雷山县的贵州国特天麻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特公司”)董事长袁仁烈告诉记者。
据了解,雷山乌杆天麻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产区位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2019年,雷山县政府统筹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2000万元,在大塘镇建设了一个天麻工厂,但由于管理不善、经验不足等原因于2022年宣告破产。今年在政府统筹引导下,该工厂正式移交给“资深”经营主体国特公司运营。
日前,记者来到海拔1300多米的雷山乌杆天麻高产示范种植基地时,只见工人们正忙着扩种天麻,一钵钵覆盖着泥土的种麻整齐地摆放在林间。
袁仁烈介绍:“这种钵栽天麻的方式,创新性地解决了传统林下种植面积小、循环栽培时间长等问题,能有效盘活林下土地资源。”据了解,天麻的习性是不能连续轮种,“我们通过新模式,把种过的土放一边,再取新土来种,等两三年旧土复原后再利用,这样就能在这个地方长时间持续轮作,既节省了面积又保护了生态。”
如今,专业化的种植和管理优势正在显现,国特公司已在雷山多个乡镇打造种植基地共4300多亩,带动1000多人就业,累计发放劳务费达1000多万元。
“我们最优先考虑的就是在当地谁做这块业务做得最好,然后优先征集本地的优质经营主体,建立行业人才储备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闲置经营性帮扶资产与本地能人精准对接。”居伟说。
引进龙头企业 带来技术、订单
从离雷山县约80公里、同属黔东南州的剑河县城出发,向东驱车10公里,一片片白色的厂房坐落在翠绿的丛山与公路之间。
“这片区域是剑河帮扶产业工业园区,2018年投入300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确权到剑河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公司,前来入驻的企业支付租金到平台公司,这些资金再回流到剑河县防返贫资金池,用于剑河县监测户的兜底保障开支。”剑河县副县长郑金龙告诉记者。
但从2021年开始,产业园内的食用菌工厂因经营不善申请破产,导致食用菌厂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我们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对西南地区的市场进行了广泛调研,结合现有厂房设施、劳动力输送保障等因素,充分论证了可行性,选择在去年正式入驻。”来自福建的食用菌企业顺诚生物科技公司剑河项目负责人卓玉珍介绍,“针对这里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升了前端自动化生产线,经改良后日产能达到14万袋菌棒,并且污染率能控制在1%以内,产值比原来能翻一倍。”
据介绍,卓玉珍提到的这套自动化生产线也是通过帮扶资金采购,作为帮扶资产确权给剑河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公司,再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给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双方约定,五年后将直接按折损后的价格一次性收购,实现帮扶资金的退出,回收资金将全部流向剑河防返贫资金池。
今年47岁的杨剑英是柳川镇加禾村脱贫户,以前一直在外打零工,村“两委”干部知道食用菌工厂又开工后,就将杨剑英的情况上报县农业农村局,精准推荐他到工厂务工。“在厂里干活每个月能拿4000多元,而且还解决吃住,现在我就盼着孩子明年毕业参加工作,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目前,我们正将一些经营性帮扶资产列为县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引入有实力、具备规模的企业运营,通过市场的力量持续性盘活闲置帮扶资产。”郑金龙说。、
激发内生动力 探索增益模式
在剑河县久仰镇基佑村村牌的斜对面,三栋现代化建筑在连片的传统苗寨建筑群中格外显眼。据了解,这是在脱贫攻坚时期投入400余万元建设的生猪养殖基地,2019年却因环保问题被叫停关闭。
“2022年这个项目确权到基佑村,我们也想过很多方案盘活它,可村子位置偏远,外边企业都不愿进来,所以就鼓励群众直接参与,先是选了几位积极性高、勤奋耐劳的村民带头干,后来又协调了15万元帮扶资金,买了1000只鸡苗、20头仔牛,让更多村民参与养殖产业。”基佑村党支部书记杨胜告诉记者。
其中,40岁的基佑村脱贫户李红音就是最早一批“领头雁”。几年前,李红音靠在外打工让全家脱了贫,但因为子女较多,家中的经济压力一直不小。在计划盘活养殖场时,杨胜首先想到了李红音。从放鸡苗到装饲料、清理粪便,在她勤奋肯干的作风带动下,陆续又有7位村民“到岗”,和李红音一起在深山苗寨中搞起了养殖。
目前,李红音带领着村民每个月能收入3000元,比过去漂泊在外打零工强了不少。
此外,雷山县于2018年整合帮扶资金3000万元,依托贵州省西江盛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加上社会投资共计2.5亿元,在大塘镇下辖的掌坳村、鸡鸠村、平寨村等6个传统苗族村落打造了一个实景演艺项目。但到2019年底因特殊关系一直亏损导致关停。
今年8月,为盘活这块旅游资产,雷山县成立复演工作专班和大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入北京共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创团队,围绕苗族“仰欧桑”文化,重新打造了这台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如今,6个村子里时常能看到“头戴半米多高的银色配饰、身着深蓝色苗族服装”的苗族群众参与到演出中,让大塘镇又恢复了往日繁华。
“我们看到景区又对外开放开始营业了,特别开心,苗族人本身也经常唱歌跳舞,现在不仅能在景区里跳,还有各地游客参与进来,整个氛围特别融洽热闹。”60岁的鸡鸠村监委主任李文芬告诉记者。
截至10月底,这台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平均演出场次达86场,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共计收入704万元,参与演出的村民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可达3000余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