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为首都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发稿时间:2024-12-30 10:20:00 来源: 北京日报
第一书记为首都乡村振兴助力添彩——走访北京市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
12月底,室外寒风呼啸,密云区大城子镇河下村第一书记郑忠义心里却是一团火热,他正忙着四处联系,为即将投产的高粱黏汤圆寻找生产厂家。“去年高粱黏饭卖了3000份,今年我们又新研发了黏汤圆,打算在春节前推出。”郑忠义说。
2023年此时,两年的驻村任期将满,郑忠义主动申请延期,再干两年。驻村工作以来,他把本地人习以为常的高粱黏饭打造成“河下红运村”品牌明星产品,还发展休闲农业和精品民宿,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迈上了60万元台阶,远超“经济薄弱村”摘帽标准。
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为民办事服务……像郑忠义一样,第一书记们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进乡村振兴的“大蓝图”,向下扎根,“接地气”“沾泥土”,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贡献力量、增光添彩。
首都的乡村,是希望的田野,也是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连续七批3173名第一书记,真抓实干的身影成为其间的一抹抹亮色。其中,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统筹选派的第七批1050名第一书记,一年来入户走访8.84万户、争取各类资金4.01亿元、销售农产品387万公斤、解决村民就业1246人、帮助解决问题2034个。
地点:密云区大城子镇河下村
夯实产业基础闯出致富路
185公里,是郑忠义家和河下村的距离。路远、事忙,自打2022年驻村以来,他几乎都在村里,只有年节才有可能回家。可是2023年底,第六批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快到时,郑忠义又主动申请了延期。
好不容易“熬”到期,为啥又自我加压?郑忠义说,他放心不下村里的产业发展,“火红的事业才刚开始。”
“没想到,人到中年创业了。”在首发集团,他负责行政工作。驻村后,他捡起曾经学过的市场营销,和村“两委”年轻干部、回乡开民宿的产业骨干一起合计,村前流过的“红”门川河、村里盛产的“红”高粱,还有传承多年的“红”色革命文化,都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底牌”。村里应该打造“红运村”品牌,走深加工路线,把传承百年的高粱黏饭批量生产,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创业阶段,研制产品配方、联系生产工厂、设计包装礼盒、搞直播找销路……样样都要从头学起、从头干起。那段日子,郑忠义的足迹遍及河北、天津,光工厂就跑了50多家,精挑细选才找到一家技术过硬、品质可信的工厂委托加工。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调整,第一批黏饭礼盒终于制作完成。正逢年节,在首发集团和密云区的支持下,首批3000份黏饭礼盒还未到货,就已经被预订了近1000份。
创业的第一个“小目标”,成功拿下!“河下·红运村”产业发展的版图不仅有深加工,郑忠义还打算推进高粱、红薯等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发展“红运农谷”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式发展。如今,产品越来越丰富,特色年货礼盒加上规模化种植的杂粮、玉米真空礼盒,销售额达到了60万元。村里的民宿近20家、初具规模,日均游客接待能力达200人。
采访期间,郑忠义一连接了好几个电话,“都是联系买年货的。只要做大做优做强乡土特色农产品,乡亲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富足。”他信心满怀。
地点:大兴区魏善庄镇西枣林村
强党建“小手牵大手”聚人心
西枣林村村委会,第一书记办公室就在把门第一间。屋里,几块马拉松奖牌挺打眼,“过去喜欢跑马拉松、骑自行车。”驻村第一书记王兴华来村里工作后就没时间跑了,但在田间地头忙乎,反倒晒得更黑了。
“驻村工作比想象中难。”王兴华说,村里2023年底刚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虽然有耕地,但土地沙化、种植效益不高。常住人口中老人、孩子居多,年轻人多在外务工。要产业没产业,要人力没人力。
“转念一想,不难要我们来干嘛?组织信任、人民期待,没理由退缩。”他最受触动的是,一位大娘找他反映问题,张口第一句话就是“你名字前头挂着‘第一’,找你比找他们好使。”这话,反映了“第一书记”在老百姓心里的分量。“我必须得干好,对得起这个‘第一’。”他暗下决心。
啥事想办好,人心齐都是前提。怎么才能做好“软弱涣散”转化提升工作?王兴华想,只有建强村党组织,才能把人心拧成一股绳。家家都有孩子,人人都希望孩子成才。何不从娃娃抓起,以文体活动为载体,聚人气、强组织?
主意拿到村党支部会上讨论,大伙儿都支持。于是,西枣林村有了党建品牌——“枣晟材”、寓意“早日成材”,也有了具体工作方案——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早日成材,增进家庭和睦,助力乡村振兴。
普法讲座、暑期绘画课堂、农耕劳育、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马拉松冠军讲座……截至12月,已经开展的30场活动,吸引了1500余人次参加。
小手牵大手,村里气象大不一样。在一次次活动组织中,党员队伍得到了锻炼,还发展了年轻党员,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党建引领,聚人气,也解民忧。王兴华带头入户和村民谈心交流,了解群众诉求,努力做到“未诉先办”。村“两委”和党员还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年初制定承诺事项,每季度向党员、村民代表通报承诺事项完成情况,并在公开栏公开,接受老百姓监督。通过村党支部集体努力,2024年西枣林村接诉即办派单量同比下降了10%。
“助力乡村振兴是我爱上的新‘铁人三项’,难,但是上瘾!”还有一年时间,王兴华干劲十足。
地点:延庆区永宁镇小庄科村
找准问题“开新方”解民忧
“麻利”“敞亮”“靠谱”……一听说有人来采访第一书记刘伟杰,正在村委会开展活动的村干部和村民打开了话匣子,脱口而出的都是赞美之词。
这和刘伟杰刚来村里时可不一样,当时不少村民质疑,“干临床检验的儿研所大夫有经验吗?”“就干两年,来镀金的吧?”
甭管别人说什么,刘伟杰心里挺坚定,“工作看似跨界挺大,其实只不过从医‘人’变医‘村’,都得捧着一颗真心为人民服务。”
村里每家每户,刘伟杰几乎都去过。他了解到,村里有卫生室,但仅限于简单看病和测量血压,远远满足不了村民需求。70岁的张大爷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儿女不在身边,自个儿腿脚又不便,去最近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公交还得再走两公里,很是不便,每次看病、开药都要让城里的闺女回来帮忙跑腿。
将心比心,这些老百姓犯难的事都是“天大的事”。刘伟杰向“娘家”医院党委作了详细报告。院里很快就组织起一支义诊队伍。第一次义诊就来了13位大夫,其中不乏主任医师,把免费的专家号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一副方子可治不了根儿。义诊有效,但时间有限,想满足村民看病开药需求还得再想办法。村“两委”干部一块商量,“碰”出一个新想法——“带药巡诊”,定期请医生带着常用药到村里巡诊。
很快,医生带着提前登记好的药品来到村民家中,现场挂号、开药、缴费、发药,村民不出门就能享受诊疗服务。
在永宁镇党委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下,两周一次的“带药巡诊”雷打不动开展起来。每次“巡诊”前,刘伟杰都要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70岁以上老人,问询主要症状、用药需求,一一记录下来,及时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下单”。
刘伟杰不仅“开药方”解民忧,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开新方”——他看准村南头的绿地,计划打造休闲公园,用好生态和好景致,吸引到永宁古镇的游客,“有了人气儿,村里人就能通过卖本地‘土特产’创收。”
时间过得飞快,伴随着村里发生变化,刘伟杰自己也在成长。他说:“事不避难,只要诚心为老百姓服务,办法总比困难多,乡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