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发稿时间:2025-01-03 10:07:00 来源: 菏泽日报

  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鄄城县大埝镇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侧记

  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大埝镇,6座现代化智能肉鸭养殖棚舍在广阔的田野间拔地而起,棚舍的轮廓已然清晰,在冬日暖阳下鲜明地勾勒出一幅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崭新蓝图。现场,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棚舍之间,为项目圆满竣工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除了工人,还有6个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时而驻足查看施工进度,时而与工人亲切交流……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了施工现场一道温暖而有力的别样风景。他们分别是来自省委外办的王正宏、姜进,山东产权交易集团有限公司的曲鹏、杨斌,山东省科创集团有限公司的赵修贤和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的肖龙。

  自该项目开工以来,从规划蓝图的制定到建设细节的把控,从资金的合理调配到技术难题的攻克,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6位“第一书记”的心血。凝望着项目建设现场,他们的眼中满是专注与期待。

  “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肉鸭养殖产业的标杆之地。鸭苗茁壮成长,肉质鲜嫩肥美。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精准运行,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皆达最优,让养殖效率大幅提升……”说起该项目带来的实效,姜进打开了话匣子。

  大埝镇6名省派“第一书记”来自不同的单位,帮扶不同的村庄,为何“捆绑”在一起做一件事?这还要从2024年1月说起。

  2024年1月,王正宏、姜进、曲鹏、杨斌、赵修贤、肖龙分别被组织选派到大埝镇东店村、魏李庄村、大埝村、冀庄村、石黄店村、尹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6人说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和工作经历,然而,乡村振兴的使命如同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将他们紧密串联在一起。

  驻村后,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分享开展驻村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村“两委”办公室、田间地头、村里的就业帮扶车间里,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从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引入高效的农业产业项目,到研究怎样挖掘并整合各村优势资源;从交流怎样提升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到谋划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优化改善……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他们不断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清晰蓝图。

  肖龙说:“通过了解得知,自2017年起,大埝镇携手江苏益客集团构建的“公司+基地、基地连农户”鸭鹅养殖大棚模式,在全县及大埝镇产业发展中树立起了鲜明的引领标杆形象,其成功范例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赞誉。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这种模式下蕴含的潜力与机遇,一个抱团发展的想法在我们6人心间悄然萌生。”

  经过反复论证,6位“第一书记”决定打破帮扶资金分散的局限,将各自掌握的共计400万元资金进行有机捆绑,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集中投入到智能大棚项目建设中。

  “这种捆绑模式优势显著,避免了资金的碎片化使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迅速推动项目落地生根。同时,也要感谢大埝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全力保障项目稳步推进。”曲鹏说,智能大棚建成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24万元的租金收入,成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引擎,同时还可带动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6位省派“第一书记”,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开启了乡村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生动诠释了“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前沿阵地的担当作为和创新引领,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注入了强劲动力。(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赵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