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发稿时间:2025-03-28 09:54:00 来源: 南方日报
3月24日下午,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主要聚焦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健全治理体系、创新务实管用治理方式、解决痛点堵点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5个方面。其中,广东省2个案例入选,分别是惠州市惠阳区和茂名市电白区。
近年来,广东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社会宜居宜业和谐稳定。
从“无活力”到“有奔头”
惠州市惠阳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是“深莞惠1小时经济圈”的枢纽中心。全区行政村集体土地面积1.82万公顷,村民小组集体土地面积4.8万公顷,是行政村的2.64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42亿元,组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5.11亿元,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3.6倍。
惠阳区创新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从组织体系、权责关系、管理模式入手,加强党组织领导下村组运行规范化建设,探索村组高质量运行机制,激发基层工作活力,让党的领导贯穿村组一级“神经末梢”,助力乡村善治。
目前,全区设立213个片区党支部,构建“村党组织—片区党支部—自治单元—党员户”的组织链条,推动1116名党员干部参与经济组织的实际管理。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优化设计决策规则,实行前置审议,确保重要事项均经行政村党组织研究把关后才实施。创新推广村级集体经济公积公益金,划定村与组资金使用规范,以“三资”清理为抓手,划定村与组“三资”流转规范。一系列规矩制度的建立,重构村与组权责关系,进一步凸显行政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此外,当地创新提级区镇管理和正向激励,打通村民小组长“镇―村―组”全域流通渠道,实行链条管理,推动镇村组人选交流;通过多措并举提高小组长的各方面待遇,确保小组长队伍的稳定性、实现了村民小组长从“无活力”到“有奔头”转变。
“四点半课堂”搭建“连心桥”
茂名市电白区地处广东省西南沿海,农村常住人口95万多人,占比60%,是全国首批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电白区有关部门在进村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村内留守儿童较多,老人务农一般要到傍晚才回家,大部分孩子下午四点半放学后无人看护,成为困扰众多农户家庭的烦心事。
“通过开展多轮协商汇集民意,探索创办了‘四点半课堂’,把无人看护、脱管的孩子集中起来,组织志愿者开展课后作业辅导、文体娱乐活动,解决了‘四点半’难题。”驻马踏镇工作队队员兼驻黄羌村第一书记徐海铭表示,2021年8月,电白区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区推广“四点半课堂”。
近年来,各村(社区)积极盘活各类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赋能建筑、村文化活动室,组建特色志愿者队伍,面向留守儿童、困难群众提供特色课程、心理疏导援助、便民咨询讲座等活动,不断拓展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让小课堂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儿童乐园。
截至目前,茂名市电白区在336个村(社区)开办了“四点半课堂”,累计发动登记志愿者4680名,每天各村平均服务人数超过25人。
专家认为,“四点半课堂”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搭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汇聚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合力,使乡村治理更有“深度”,让乡村生活更有“温度”。
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通讯员 粤农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