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培育干部人才队伍的党建密码
发稿时间:2025-03-31 10:56:00 来源: 重庆日报网
3月23日,在北碚区东阳街道西山坪村的苓茏苑景区,漫山桃花竞相绽放,游客络绎不绝。三位“网红书记”——冯飞翔、周独伊、李辉,正举着手机直播带货,向网友推荐村里的土特产和旅游资源。
两年前,这里还因“缺乏吆喝”,守着优质资源却难以变现。如今,在选派的“三村”(兴村、富村、安村)书记带动下,西山坪村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游客量翻了一番。这里成为北碚最热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一转变正是重庆坚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实干实绩实效选人用人导向结出的硕果。
当前,重庆正加快建设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
从深夜灯火通明的民生项目攻坚现场,到田间地头穿梭的智能农业机器人;从基层干部直播带货的乡村振兴实践,到成渝专家联动破解产业瓶颈……重庆正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人才培育与发展的“热带雨林”。
构建“精准培训+一线淬炼+长效赋能”干部培育生态
近日,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先后赴万盛、丰都等近10个区县,督导小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重医大教学及学生宿舍等民生领域项目建设。过去几年,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牵头制定20余项社会民生领域重大规划政策,争取中央资金175.5亿元,推动近900个项目建设。
这样的场景,是重庆干部在专业化赛道上“加速跑”的日常写照。
专业化培养的种子,早在基层实践中就已萌芽。
去年秋天,河北姑娘王莎在重庆求职时遭遇“黑中介”骗局,1400元补贴石沉大海。不知所措的她在“重庆就业”公众号留言哭诉。
当天下午,市就业局统筹科科长陈宇的电话就拨了过来。
“姑娘别急,我们一定给你讨回公道!”连续三天,陈宇像侦探般追踪层层转包的中介链条,最终帮王莎全额追回损失。
这样的“分内事”,陈宇坚持了12年——他创新推出“创业体验”摊位,为创业者争取千元启动资金和指导,带动2.4万人夜市创业;推动36项就业服务“全渝通办”,让政策红利直达街头巷尾。
在两百公里外的开州区检察院,检察官王莉的办公室堆着半人高的案卷。
为锁定一起未成年人被侵害案的关键证据,她连续一个月逐帧审查23个小时的监控录像,最终改变案件定性、追诉4名漏犯。
九年时间,她办理600余起涉未成年人案件,帮助90多名孩子解决户口、低保难题。
当残疾儿童强强拿到3万元司法救助金时,其母亲蒋艳哽咽道:“王检察官给了孩子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市科技局科技合作处青年干部跟着老专家参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筹备,实战中磨炼“既懂专业又通规则”的复合能力;九龙坡区党员干部把课堂搬到民主村社区更新现场,跟着居民调解加装电梯等纠纷;璧山区精准推荐年轻干部赴上海、湖北等地挂职锻炼,带回数字化治理、金融科创等先进经验……
随着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体系化推进,当前,全市正积极构建“精准培训+一线淬炼+长效赋能”干部培育生态,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打造强劲“引擎”。
发现并大胆使用敢为善为的“硬核”干部
冯飞翔曾是北碚区级部门的一名科长,2021年被选派到东阳街道西山坪村担任“兴村”书记。
初到村里时,他面对的是滞销的农产品和冷清的旅游景点。
为破局,他和另外两位“三村”书记白天调研走访,晚上开院坝会,最终决定借力新媒体。
在参加直播培训后,他们注册了“三个书记”抖音号,白天抽时间拍宣传视频,晚上直播带货。
短短一年,“三个书记”账号粉丝突破6000人,带动村里涌现出10个电商账号。
村民赖勇的果园通过抖音打开销路,年增收超10万元;90后青年李悦返乡创办的“小隐食庐”农家乐,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冯飞翔还积极争取资金修环线公路,把分散的景点串联成链……
“藏在深闺”的西山坪村硬是被打造成了农文旅融合的典范。
像冯飞翔这样有开拓精神的干部,在北碚并非个例。面对乡村人才短缺的困境,北碚区创新选派373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兴村”“富村”“安村”书记,并为他们建立“担当档案”。
三年来,“三村”书记累计解决堵点卡点516项,推动29个重点项目落地,87人因表现突出被提拔重用。“干部档案里装的不是履历,而是实绩。”北碚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百公里外的潼南区龙形镇,宣传委员胡江正忙着筹备龙多山祈福登高活动。
几年前,他还是区人社局的一名科长,到当时的贫困村苦竹村担任“第一书记”。
面对村里60户贫困户,他白天协调建房、办养猪场,晚上琢磨产业出路。最终,引进企业建成1200亩花椒基地,让荒山飘起椒香。
2021年,苦竹村成功脱贫,胡江被评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晋升为镇领导。
“组织用人看的是真本事,不是‘纸上谈兵’。”胡江的经历印证了组织部门的用人逻辑——大胆打破隐性台阶,让实干者担当、能干者能上、有为者有位。
在巴南区,11名镇街党政正职、15名年轻副职被派往基层一线;江北区围绕“岗位匹配度”选人,去年提拔的105名区管干部中,41%来自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主战场,33%来自基层治理等一线;渝中区在改革深水区、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选拔人才……“干部不是‘论资排辈’,而是‘论绩排位’。”有关区县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重庆以实干实绩选人用人机制正如春风化雨,让更多的“硬核”干部在实干中脱颖而出。
打造一座各类人才竞相奔赴的城市
三月的赛力斯汽车动力工厂内,测试仪器屏幕上的曲线不断跃动。
汪志刚紧盯数据,直到全新一代增程器的NVH性能数值定格——这位有着25年党龄的浙江籍博士嘴角扬起:“又一次突破!”
作为赛力斯动力研究院的院长,汪志刚带领团队研发的第五代“静谧无感”超级增程系统即将量产。汪志刚轻抚设备,测试仪的嗡嗡声仿佛在应和着他山城追梦四载的轨迹。
2021年3月,深耕动力总成领域18年的他来到重庆。彼时,国内增程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他带着十多人的团队吃住在一起,攻克了重重难关。如今,其团队研发的超增、超混、电驱系统已搭载问界等车型,2024年累计装车超47万台。
这位新重庆人坦言,重庆持续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能级整体跃迁,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是吸引他留在重庆的关键。
更令他深有感触的是重庆人才工作的“温度”:从科研项目申报到人才公寓安排,从金融服务到出行服务,“落地即安心”的保障让他安心在重庆发展。
周丹同样为自己是一名新重庆人而骄傲。
“我是江西人,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我实现梦想的起点。”周丹是重庆宗申公司总经理,党龄22年,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周丹考入重庆大学,作为学校与宗申集团联合培养的定向生,他的成长轨迹很好诠释了重庆独特的人才培育体系。
从普通技术员到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领军人物,周丹用10年锤炼自己。
在他的带领下,宗申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探索,团队从最初8人小组发展到370人,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多款航空活塞发动机,助力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周丹看来,企业发展与城市人才生态密不可分。
周丹说,这些年,他通过“渝才荟”平台,获得了多项人才服务,包括科研支持、职称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服务帮助自己持续发力。
近年来,重庆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工作创新,开发“渝才荟”应用,累计服务27万人次,满意率99%。
通过“目录+计分”双轨评价机制,创新设立基于薪酬、经历、专业等6个维度综合认定人才。
2024年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155名,同比增长12.9%。
推动专家下沉田坎以科技为乡村赋能
初春的石柱黄水镇黄连基地里,一垄垄覆着遮阳网的药田蒸腾着淡淡雾气。
3月清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李隆云踩着露水蹲在试验田边,仔细查验黄连根系生长情况,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已密密麻麻记满了技术要点。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家团成员,他驻扎基地带领团队为重庆泰尔森制药公司修订10余项操作规程,新布设了种源对比、肥料配比等研究工作。
石柱县是中国黄连之乡,黄连是当地“10亿级”的大产业。然而,缺乏优良品种、种植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制约着当地黄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李隆云团队参与专家团“走进石柱”活动后,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持续驻点攻关——推行GAP种植,实现黄连药材质量溯源,让黄连药材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
而在两百多公里外的江津柑橘园,另一位专家正用智能机械破解山地农业的困局。
江津区白沙镇芳阴村的千亩柑橘园这几天机械轰鸣,一辆辆橙黄色涂装的智能农业机器人在泥泞梯田间穿梭:满载化肥的无人运输车轻松翻越田间陡坡;喷药机器人扬起16米宽的雾幕;自适应旋耕机器人刀片翻飞,板结的土壤瞬间变得松软……
“测试通过!”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原副站长熊伟蹲在田埂上,盯着实时传输数据的平板电脑。
随着最后一组作业参数达标,这片坡度达30度的丘陵果园,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标志着重庆研制的新能源智能农业机器人,可以批量走进丘陵山区助力农业生产。
近四年来,熊伟带领团队走遍了江津、开州、巫溪、万州等十余个区县,推动着山地果园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让专家们无怨无悔奔赴各地施展才华,党建引领发挥着关键作用。
重庆市专家服务中心联合四川省专家服务中心合力打造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双方将党建融入专家服务工作全流程,激励专家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
据了解,近3年来,全市围绕相关战略布局和产业目标,选派700余名专家下沉区县,开展技术服务3000余次,解决难题800余个,带动培育基层技术骨干超过7000人,惠及基层干部群众10万人,带动创造经济价值超10亿元。(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黄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