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一朵菇带活一个村

发稿时间:2025-04-12 11:16:00 来源: 农民日报

  “大家看我身后,一排排都是香菇,我们村一年可出110万斤干菇……”通过“随州花菇猛哥”的短视频直播间,湖北省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进入人们的视野。视频中,是连绵不断的香菇大棚。

  走进关店村,映入眼帘的有层层叠叠的香菇,更有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

  “4年前,咱们村集体还欠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民房前屋后污水横流……”关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谈起村庄的变化感慨万千,“只有找准一个产业,才能激活一村资源,富裕一方百姓。”

  紧盯“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关店村探索出“村户共建、链式增值”香菇产业新模式,让标准化生产再添互联网思维,从专注传统种植拓展至三产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短短4年时间,这个鄂北小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

  穷山坳里长出“黄金伞”——

  将资源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曾经,关店村是随州市有名的“三难村”:山地难种粮,青年难留乡,村容难整治。转机始于2021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劲吹,这个传统农耕村在栎木林间发现了财富密码——随州香菇。

  依托随州市“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中国现代香菇产业起源地”的产业底蕴,关店村将山坡地多的劣势转化为种菇优势:村里成片栎木林解决菌棒原料,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就高品质花菇。村庄要振兴,产业需先行。在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和帮助下,标准化菇棚如雨后春笋般在关店村涌现,昔日的荒山坡化作“菇海梯田”。

  “就地取材,保证品质,还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李绪强说,如今,关店村菇园面积达到100亩以上,2024年菌棒产量突破百万棒。

  “四统一”解锁共富密码——

  村户共建激活内生动力

  “以前种菇像赌博,丰收与否靠运气,现在种菇像上班,收入稳稳的。”81岁的王茂家指着标准化菇棚道出“关店模式”精髓。

  以前的关店村,香菇种植零散,品质参差不齐,市场议价能力弱。而且依靠传统农户自主制棒,存在棒料配比不科学、混合不均匀、套袋技术落后、菌棒高温灭菌时间长、温度难掌控等问题,导致制成的菌棒质地不均匀、出菇量低、易感染杂菌。多年来,村民种菇收益始终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散户种植质量不稳、抗风险弱的痛点,关店村“两委”创新推出“四统一”机制:统一将村里房前屋后的牛栏猪圈等闲置土地流转后,搭建随州香菇标准化种植外棚,农户自建内棚享使用权;统一技术标准,将接种孔从“四面四孔”升级为“三面九孔”;统一制棒流程,打造百万级菌棒工厂;统一技术指导,农技专家常驻“菇学堂”。

  这套“组合拳”彻底激活了生产活力:农户投资成本降低40%,出菇量提升30%,户均年收入突破20万元。一开始,王茂家“小试牛刀”,种了3000棒。“村里派技术员给我指导,还提供各种机械设备,我每天就洒洒水、测测温度。”王茂家笑道,“2023年香菇卖了两茬,收入3万多元。”去年,王茂家乘势而上,种了4个棚1万袋菌棒,收入再迈新台阶。

  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村里还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村民可用菌棒抵押申请产业贷款。2024年,全村吸引百名“新农人”返乡,曾经的打工夫妻档变身“香菇经纪人”,留守老人成了“技术顾问”。如今的关店村,标准化菇棚依次排列,香菇采购车来往穿梭,村民基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销融合拓宽致富大道——

  从“种得好”到“卖得俏”

  “产地直销价,大家放心拍!”每天上午去村里看完菇棚,关店村村民曹猛就打开短视频直播间,开始售卖香菇,“每天至少卖七八十单,大约100多斤干香菇。”曹猛做着“随州花菇猛哥”短视频账号的同时,还是村里香菇产业技术总顾问。

  在曹猛的短视频直播间里,98元的文创菌棒与30元/斤的采摘体验券同步热销,折射出关店村“接二连三”的产业雄心。通过打造“菇立方”发展体系:一产抓标准种植,二产引深加工企业开发香菇脆、香菇肽等高附加值产品,三产拓电商文旅,注册“飞客三菇”香菇品牌,推出“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3个子品牌,构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

  冷库群、烘干车间、电商孵化站组成的“香菇产业综合体”,让农产品溢价超200%。村集体更将利润反哺民生:30%投入产业升级,8%建设“菇香大道”,开发“香菇宴”农家乐,连废弃牛栏都改造成研学工坊。2024年,“关店模式”带动全村增收1300万元,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真正实现“一朵菇富一方人”。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