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米尔高原绘就一道亮丽风景线
发稿时间:2025-04-13 10:22:00 来源: 光明网
常堤是乌鲁木齐海关所属卡拉苏海关督办。2021年1月,已在边关工作37年的他主动申请,前往距离乌鲁木齐市1800余公里、海拔3600米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库孜滚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驻村期间,他坚守岗位职责,克服了高原反应,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帮扶任务。
这次驻村让常堤与帕米尔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他所言:“就像风筝一样,身后总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扯着难分难舍的情感。”他经常通过视频、电话、新闻关注着“山上”的情况,心中始终挂念着高原淳朴的农牧民群众。2024年7月,结束首次驻村工作2个月的常堤,再度请缨,怀着对塔县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奔赴高原,担任瓦尔希迭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不畏雪域高寒,当好服务群众“贴心人”
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坐落在“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东麓,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全县人口约4.1万,其中塔吉克族占80.9%,是我国唯一一个塔吉克族自治县。该县地理位置独特,全年无霜期仅有70天,平均气温低至零下2摄氏度,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在这样高寒缺氧、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年逾五十的常堤已经在此工作了四个年头。常堤所在的瓦尔希迭村,位于塔县塔什库尔干乡东北部,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最远的村小组距县城40多公里。虽然该村地处县城核心地段、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2018年整村脱贫后,主要经济支柱依旧为传统农业种植和旅游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效益较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仍需夯实,推进乡村振兴仍有短板需要补足。刚上任的常堤坚信“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带着使命和职责,每日穿梭于村庄的每个角落,逐户访问,聆听村民的心声,深入老党员、老干部、致富能手、贫困户、普通群众家中座谈交流,详细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困难,碰到问题、遇到矛盾不绕着走。他深信,唯有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倾听民众的声音,才能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帮扶策略。
在一次走访中,常堤注意到78岁的村民阿娜依患有罕见的高原眼底病变,这种病变主要由低压导致的眼底出血引起,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他立即联系了新疆医科大学的眼科专家,了解到这种疾病是多年高原生活和强烈紫外线照射导致的结果。由于老人年纪较大,不宜进行手术且无法根治。他多次征询老人一家的意见,按照专家的建议,为老人配上了专用眼镜,并定期为老人提供眼药水,让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在得知老人即将过生日时,常堤特意为她挑选了一条精美的丝巾和一枚漂亮的胸针作为生日礼物,送上了祝福。阿娜依老人深受感动,让儿媳用小羊羔皮手工缝制了一顶塔吉克族传统礼帽,向常堤表达她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瓦尔希迭村的牦牛养殖是当地村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在常堤上任之初,村里的牦牛合作社遭遇了严峻挑战。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合作社饲草、精饲料和矿物盐供应十分短缺,导致牦牛养殖陷入严重困境。面对这一难题,常堤积极行动,迅速与多家单位和企业建立联系,争取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获赠157吨饲草、精饲料和矿物盐。并邀请专家对牧场进行全面指导,从饲料配比、厂房建设、饲养方法、疾病预防、孕牛护理到接生等关键环节给予了专业指导。在常堤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的牦牛数量在一年内从105头增长到了147头,经营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塔吉克新村由于路灯损坏,村民夜间出行极为不便。常堤和工作队员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新村道路和夏季牧场争取装配了207盏太阳能路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他们从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赢得了所驻村各族群众的认同,大家都将他们当成了“自家人”。
建强“两委”班子,当好队伍建设“指导员”
驻村以来,常堤始终坚守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信念。他深知,村庄的发展和群众的信任,关键在于村干部的思想觉悟与能力提升。对于每一批轮换队员和新入职的后备干部,常堤都组织培训,带领大家深入学习,并组织大家参观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烈士纪念馆,以此激发村干部的坚定信念。
为打造一个团结有力的干部队伍,常堤与村干部签订了“1+X”包联帮带协议,并通过周一“三结合”、夜校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和技能。他特别重视塔吉克族守边护边的光荣传统,优先从优秀的护边员中发展党员和吸纳后备干部,这不仅激发了护边员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
常堤坚信,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取决于是否讲团结、是否有威信。他要求村“两委”成员做到“对话而不对抗,互谅而不互攻,补台而不拆台”,这种理念得到了村干部的高度认可,使村“两委”和工作队更加凝聚,守规矩、讲纪律、重协作的意识在党员干部中持续得到巩固传承。2023年年终考核中,75%的村“两委”和工作队员被评定为优秀。
着眼增收致富,当好振兴发展“设计师”
在这片大山深处,常堤明白,教育是打开希望之门的钥匙。为了让下一代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大山,他带领工作队深入乡村,引导群众尊师重教,移风易俗,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力量。工作队争取到价值50万元的教育设施和体育用品,并联系爱心人士设立助学基金,每年资助10名优秀大学生,每月资助900元,为孩子们燃起追梦的火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高原高寒缺氧、植树难的挑战,新建的塔吉克新村无绿化无植被,常堤邀请专家研究适合高原的树种,争取120万元资金支持,带领乡亲们填土4万方,植树1万余棵。
常堤不仅传承老队长的经验,还将其与新队员的培训结合起来,帮助村干部创新思路,传授经验。他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将传统手工播种改为机械播种,小麦亩产从60公斤提升至300公斤。同时,由他打造的“关民情”雪菊、玛卡系列商品,通过线上平台打开市场,2023年一次性成交1000公斤雪菊,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常堤用心血和行动,带领驻地群众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注重因地制宜,当好乡村振兴“助推员”
常堤深知,只有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在海关驻村工作队多年帮扶下,瓦尔希迭村的特色旅游产业历经三年探索,终于崭露头角,成为全国50个旅游振兴乡村的典范之一,并荣登《2023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2024年,全村旅游收入达1400万元,仅阿依汗·如恰伊克一家民宿经营年收入达160万元。
常堤深知,光靠旅游还远远不够。他带领工作队与深圳总商会合作,促成塔县特殊商品指定监管场地建设,推动村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边民互市贸易区的红利。他充分利用“一县邻三国,两口通两亚”的地理优势,协同县乡政府开展边民互市业务,各村相继成立了边民合作社,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40年如一日扎根边疆,常堤把忠诚融入血脉,把激情装满胸膛,把青春献给边疆。路再远忠心向党,山再高不忘初心,天再寒激情不减,风再大必有定力——这是常堤的信念,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常堤与所有驻村干部一同,在帕米尔高原绘就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断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