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为高山移民构建“家门口的美好”

发稿时间:2025-04-14 10:11:00 来源: 农民日报

天台县福溪街道幸福花苑社区爱心理发屋内,汤海委(右)正在给社区老人免费理发。受访者供图

  一大早,幸福花苑社区的爱心理发屋就挤满了人。“每周二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老人们一大早就来排队了。”爱心理发屋负责人汤海委告诉记者,他们在逢年过节或每周二时都会给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对于部分年龄更大、腿脚不好的老人还会提供上门理发服务。“这周二我刚上门给一位93岁的老人理好头发,她家就住在幸福花苑一号楼。”汤海委说。

  幸福家苑是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最早的高山移民社区,2001年就启动搬迁工作,2004年第一批安置结束,2018年入住搬迁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天台已有3个搬迁社区,包括福溪街道幸福花苑社区、平桥镇璟绣华庭社区、白鹤镇苍蒲坑村社区,移民总共涉及106个自然村11259户38113人。

  近年来,天台县为进一步提升高山移民社区公共服务,不但建了老年食堂、养老服务中心,学校、医院也离社区非常近,步行10分钟内即可到达;很多用工企业都开在社区旁边,人们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工作在县城里租房,远的企业骑电瓶车也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到。

  “高山移民‘移’出了新生活,现在不仅住得好了,生活也方便了很多。”苍蒲坑村村民王金仁说。

  提高居住质量—— 

  从“泥房土屋”到“城镇公寓”

  走进苍蒲坑村高山移民社区,干净的街道、漂亮的楼房映入眼帘。社区还配备了户外健身器材,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社区活动广场里谈笑。虽然搬进了楼房,但大家关系并未疏远,生活反而多姿多彩。

  苍蒲坑村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变得益于2016年高山移民项目。处在地质灾害点的苍蒲坑村,2016年由于村东侧山体裂缝严重,天台县迅速启动苍蒲坑村的移民工作。

  虽然很多村民意识到居住在地质风险区不是长久之计,但当时村里仍存在反对声音,其中王金仁是意见最大的一个。“家里人口多不够住怎么办?搬迁社区条件不好怎么办?房子会不会太贵……”王金仁道出了自己的疑虑。

  为回应村民的疑虑,天台制定了解决方案,为苍蒲坑村搬迁社区设计了小、中、大三种户型,分别为85平方米、100~110平方米、120~136平方米,村里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分配适合的房屋面积。同时,为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搬迁社区房屋的价格也远低于该地区房屋市场价,仅2000多元每平方米。

  有了这些保障,在2017年除夕那天,王金仁终于放心在搬迁合同上签了字,苍蒲坑村的搬迁工作也顺利展开,截至2019年苍蒲坑村已完成整村搬迁工作。

  近年来,随着苍蒲坑村新生儿的增多,不少家庭都有了新成员,有的村民反映原来的房子不够住。为此,村里将社区内40多套闲置房作为公租房,以所在地70%的价格租给有需要的村民。

  “外边的公租房最少也要1000元一个月,但我们只收700元,就是为了解决村民房屋不够的问题,太贵就失去意义了。”苍蒲坑村党支部书记王维高说。

  除了解决村民的居住需求,为了让老人住得安心、子女平时在外工作放心,高山移民社区为社区内老人提供了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安装包括门磁报警器、人体移动探测器、感应夜灯和紧急呼叫器等器材。

  “只要有需求,这些设备都是免费安装的,我们可以实时了解老人身体状况,第一时间处理老人出现的突发情况。”璟绣华庭社区相关负责人项玲芬说。

  保障村民幸福——  下午四点半左右,家长们将白鹤镇中心小学校门口围得水泄不通,等待接孩子放学。

  从“下山定居”到“乐享生活”

  

  “这所小学离安置社区不到1公里,走路不到10分钟就能到。”王维高告诉记者,现在苍蒲坑村搬迁社区的适龄学生基本都在这所学校上学,很少有人再到外面上学。“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全县也是靠前的。”王维高补充道。

  过去,苍蒲坑村的学生上学可没有这么轻松。很多村民家里没车,学生每天都要走好几公里山路,要想上学不迟到,至少得提前一两个小时出发,就算准时到学校,也累得没了力气听课。

  “原来下趟山,骑电瓶车也要几十分钟。村附近也没有通公交车,村民赶集、看病都很麻烦,不少人为了上班或者孩子上学方便,宁可在县城里每月花几千元租房,都不愿留在村里。”王维高说,现在离社区几百米就有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到2公里就是镇中心集市。

  如今,苍蒲坑村高山移民社区不仅周边建有学校、医院,还立足村民实际需求,聚焦“一老一小”,拓展“朝夕美好”功能分区。文化讲堂开设银龄智能手机课;读书室配备儿童绘本专架;健康小屋实现血压血糖定期监测,形成15分钟“老幼照护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此外,这些高山移民社区还都建了老年食堂,为社区老人做好助餐服务。璟绣华庭社区老年食堂是该社区最受欢迎的地方,不少老人中午11点就来食堂等着就餐。

  家住璟绣华庭社区的叶再照就是其中一位,现年73岁的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食堂,午饭晚饭都在食堂解决。“中午老伴和我一起吃食堂,晚上老伴陪孩子们吃饭,我自己一个人吃食堂,食堂的饭便宜好吃为什么不来?”

  “白天我们给老人提供了一荤两素的营养餐,晚上则是当地特色小吃,每顿饭只收老人5块钱。”项玲芬说,“食堂的饭深得老人喜爱。”

  拓展就业渠道—— 

  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上班”一大早,光明村村民许敏伊就来到位于幸福花苑社区旁边的零工市场,想找一份育儿嫂的工作。“之前我在上海做育儿嫂,今天我想到零工市场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许敏伊介绍道,她非常喜欢孩子,所以还想找个带孩子的工作。“工资也不用太高,差不多就行。”许敏伊笑着说。

  

  得知许敏伊的来意后,零工市场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帮助她扫码进入就业微信小程序,注册并填写了工作诉求。“收到申请后,我们会第一时间给申请人匹配符合要求、距离不远的就业岗位。”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徐宇博说。

  相比于年轻人或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来说,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技术技能低的人群更容易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为此,高山移民社区还专门引进了就业工作坊,幸福花苑社区旁边的“幸福加码”共富工坊就是其中的代表。

  走进“幸福加码”共富工坊,20多位老人正在用缝纫机做针织品。“孙子长大了,平时我在家里也无聊,白天就来工作坊赚点零钱,打发时间。”年满70岁的锦绣花苑社区居民许美方告诉记者,她一般早上八九点钟就到这里干些针线活,下午三点半回家给孩子们准备晚饭。“每个月挣得不多,有个一两千块,但生活是够用了,还充实了生活。”许美方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人们可以在共富工坊打零工,也可以到这里来接受技能培训。共富工坊帮助有需求的人学习缝纫技能,使他们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活干。”“幸福加码”共富工坊经理人郑玲娟说。

  去年,“幸福加码”共富工坊带动社区300余名闲散劳动力月增收3000元以上。同年,幸福花苑社区还引进了全县首个乡镇级的零工市场,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一条龙就业服务,近三年开展各种劳动技能培训5000多人次,成功为当地企业对接推介500余个就业岗位;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04年刚搬入社区的3908元增加到2024年的62866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宗亮 朱海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