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皖南星火点亮乡野

发稿时间:2025-04-29 09:40:00 来源: 农民日报

  皖南星火点亮乡野

  ——安徽省宣城市以艺术乡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场以艺术为笔、文化为墨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悄然展开。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以“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为引领,通过艺术唤醒乡土记忆、激活文化基因、重塑产业形态,走出了一条“艺术+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振兴新路,让传统村落焕发时代生机。

  艺术铸魂:绘就乡村新图景

  走进宁国市港口镇西村村,就像跌进童年的梦里。这里的每一面墙,都涂画着充满童年记忆的3D彩绘:姐姐骑着略显破旧的“凤凰”牌自行车,载着弟弟出村;调皮的男孩藏在转角处,拿着水管“突袭”跑过的小伙伴;空地上,快乐的小朋友一起玩着跳绳、斗鸡、跳格子……这些可以拍照互动的童趣画,正是西村“出圈”的起点。

  2016年之前,西村还一度“藏在深闺无人识”。“那时,村集体经济收益只有竹林每年3000元的租金。九成以上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缺乏生机和活力。”西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清刚回忆。

  2016年,西村被列为镇“美丽庭院”创建试点。拆棚屋、拓窄路、整庭院……就在带领村民热火朝天地改造庭院的过程中,洪清刚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村子变美,人气自然就来了。”庭院改造完成后,西村立足自身基础,确定以“遇见童年的自己”为主题,邀请专业团队,在村庄外墙创作3D童趣主题彩绘画。一经传播,就有一大批宁国市民和附近游客前来打卡,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

  触“艺”而红后,西村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打造全市首家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此外,还打造了户外装置2000米艺术长廊、田间农耕雕塑、田野舞台等20个景观节点。陆续盘活闲置资源,将农民闲置房屋统一收储租赁,改造成20世纪80年代照相馆、民国馆、古风馆、农耕馆、光影艺术馆、VR馆等多个主题场馆。西村就这样“火”了起来。村里先后举办了全国摄影大赛、“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年味·西村”过大年系列活动、“时尚西村·田园秀场”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打响了西村的知名度,也吸引了众多文艺工作者反复前来。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编剧、导演、音乐人夜山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国家一级演员句号等十余位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受聘成为我们村的‘荣誉村民’。”洪清刚兴奋地介绍,这些“荣誉村民”每年都会来村里转转,不仅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还会为村子的发展谋思路、提建议、带资源。也正是在这些“荣誉村民”的带动之下,西村的艺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儿童乐园建成,小火车农场投入运营;建成废弃物再利用艺术公园“岩岩的弃物迷城”,安徽省首个全域旅游和数字化网红直播基地落户;“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西村村)主题活动举办,院线电影《城里来的书记》开拍,茜茜无动力乐园投入运营,西村推出夜游模式;建成儿时回忆馆、错觉艺术馆两个主题场馆。

  西村是宣城市启动艺术乡村建设的代表村之一。该市自2021年起启动艺术乡村建设,出台《推动艺术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市7个县市区精选14个自然与文化禀赋突出的村落作为试点,如泾县查济村、宣州前进村等,形成“一村一品”的艺术格局。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达1.5亿元,实施改造项目61个,新建项目69个,修复徽派民居79幢,打造非遗展示街(馆)33个、家风家训馆3个,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村庄肌理,实现“一个村庄就是一道艺术风景”。

  人才驱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每到周末,不少市民都会自驾前往泾县琴溪镇施窑村去逛一逛,看看景色、淘淘瓷器、尝试蜡染、听听音乐,累了再来到乡村咖啡馆、面包房里小憩一下。施窑村作为千年宣州窑的最后一块遗存,其境内有多处古窑址,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制陶烧窑。然而和许多地方的农村情况一样,年轻人大量外出,制陶就成了村里一些老人坚守的生存营生。

  刘云是一位北方姑娘,因为热爱陶艺,所以来到施窑,创立“云岫陶源”,学习、传承泾县龙窑制陶技艺。同时推出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等传统制陶技艺让游客参观学习。

  “让艺术不再是殿堂里的阳春白雪,用文化赋能,将艺术融入乡村,我要做陶文化坚定守护者。”美好愿景支撑着刘云来到村里,带头开展陶艺培训,通过示范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多年来的努力让刘云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人”。她不仅自己扎根这片农村,还相继带动开染坊的梅东霞等一批艺术家来到施窑村建立工作室。

  这些艺术工作室创立后,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体验互动,施窑村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刘云又投资开了乡村咖啡店、乡村面包坊。“一到周末,到村里来玩的人特别多,村里的道路也常常会出现堵车。咖啡馆最多的一天也能卖上100多杯咖啡。”刘云告诉记者,看到自己的努力让沉寂的乡村变得热闹兴旺,很有成就感。

  刘云和施窑村的故事只是宣城市非遗传承活化利用的缩影之一。宣纸制作、茂林花砖、榔桥木梳、孤峰制伞……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创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发挥非遗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充分吸收现代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绽放出时代芳华。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人才振兴,人才是艺术乡建的核心动能。”宣城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成立乡镇文联,吸纳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等近5000人,构建起扎根乡村的文化队伍。同时,推动市县文艺协会与艺术乡村结对共建,并联合中国美院、安徽艺术学院等高校,设立15个文艺名家工作室和创作基地,实现“专家驻村指导、村民参与创作”的互动模式。

  产业融合:艺术经济赋能共同富裕

  水稻种植前后,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摄友们、画友们前来拍照写生:一座座朴素典雅的村屋错落有致;干净的“彩虹”柏油村道在茂密的绿化带中蜿蜒;波光粼粼的乌溪河,景色优美的牛栏岭,美轮美奂的兴隆梅园,鳞次栉比的万亩梯田,移步皆是景……人文传统与自然风光交融出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幸福乡村画卷。

  “家乡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在三山村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朱元富发出了由衷感叹,“现在村里民宿一家又一家,周边环境绿化、美化不输城市,走在村里也不见半点儿垃圾,各家小菜园都整整齐齐的。”

  近年来,三山村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乡村建设及治理上下了不少功夫,推动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让村民在家门口尽享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福利。“我们将村闲置多年的原湖田小学进行整合维修,依托艺术公社闲置房间建设‘致青春’旅舍、田园会客厅,打造成集创业办公、培训研学、餐饮住宿、商业零售于一体的服务空间。‘致青春’旅社有通铺、上下铺的房间可供选择。同时,湖田老粮站改造成村田里大食堂,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三山村党总支书记倪海超介绍。

  通过美丽乡村的打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山村对乡村游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周密筹划,打造特色乡村民宿、露天烧烤、乡村会客厅等多个文旅项目,补齐餐饮住宿配套设施缺口。同时,引进“村咖”,结合年轻人走出去“漫”生活的想法,将乡野演唱会、露天电影、烧烤、趣味研学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业态,成为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盘活了村中闲置房屋、土地等“沉睡”资源,更为村集体带来租金和分红收入,发展民宿、餐饮产业后,还吸纳了村民就业,通过“旅游+特色农业”,还可促进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带动村子发展振兴,让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我们以前怎么能想象在自己村打工就能有稳定的收入,我现在在村里开的民宿打扫卫生,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也参与到家乡的发展中来,每天都感到开心和满足。”村民余群英笑着说。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力。宣城市通过常态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4年带动艺术乡村游客量破500万人次,农产品销售额达800万元,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星火燎原,艺术点亮振兴路。宣城的实践表明,艺术乡建不仅是美学改造,更是系统性振兴工程。通过政策引导、人才下沉、文化活化、产业创新,乡村从“空心化”走向“网红化”,从“留守之地”变为“活力舞台”。未来,宣城计划深化“皖南星7天”品牌建设,推动更多村落加入艺术矩阵,并探索数字艺术、元宇宙等新形式,让乡村振兴的“宣城模式”持续焕发光彩。(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