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从校长到驻村第一书记

发稿时间:2025-04-30 10:43:00 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张新成(左)在张唐马村粗布车间和村民交流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亚鑫 通讯员 靳景路 文/图

  4月23日清晨,新乡县大召营镇张唐马村的停车场内,车辆整齐停泊,新划设的车位标线在晨光中格外清晰。道路两旁,柔和的光线勾勒出平整的路面与整洁的村容,百米外的粗布工坊内传出规律的机杼声。

  色彩多样、品质优良的粗布产品,让张唐马村的粗布产业在当地小有名气。漫步村中,随处可见整洁的街道和欢声笑语的村民。而这一切蜕变,都与新乡县教育体育局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密不可分。

  张唐马村党支部书记徐小彦满怀自豪地介绍村里的粗布产业。几年前,村里开启粗布纺织产业,如今,成套的粗布床品从这里生产出来,销往各地。仓库里,一排排色彩鲜艳、叠放整齐的粗布,无声诉说着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在驻村工作队中,有一位特别的身影——从大召营中学校长“转型”为驻张唐马村第一书记的张新成。56岁的他,将“学习”二字贯穿驻村生涯。

  曾经,他在校园里与1000多个孩子打成一片,用知识和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2022年,他毅然走出学校,积极投身驻村事业。“学校的工作要给年轻人让路,我也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谈及角色转变,张新成话语中满是坚定,尽管对学生们充满不舍,但他仍然告别了热爱的讲台,投身张唐马村的建设。

  “以前在学校我是老师,现在在村里我是学生。”初到张唐马村的时光,张新成面临诸多挑战。不熟悉村民习俗、不了解乡村工作模式,但他迅速调整状态,积极走访村民,虚心向新乡县的先进群体学习,全身心投入全新的驻村事业中。

  带记者参观村子的路上,张新成偶遇两位村民,他们快步向前,欣喜地握住他的手,脸上满是信任与感激。从初来乍到的陌生,到如今与村民亲如一家,张新成用实际行动和真诚态度,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

  “别的村都羡慕我们!”张唐马村村民张承营的话语中透着自豪。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张唐马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提高。通过争取300万元项目资金,新建9条硬化公路,将平坦的道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村民赶集卖粮再也不用蹚泥路。村幼儿园也新招了专业幼教老师,孩子们现在能学唱歌跳舞了。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我们的粗布作坊也在不断优化,选材用料都是新疆优质棉,还采用了锁边工艺。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张新成说,总结经验,持续创新,张唐马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

  张新成的探索之路充满了“跨界”的惊叹和努力,在不断的挑战之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理论”,将作为教师的经验和身为学生的虚心求教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

  乡村振兴的成效,关键在于干部是否心系群众。脱贫户郭良群对此深有体会。他曾因脑梗致贫,家中孩子年幼又有老人需要照顾,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张新成和驻村工作队得知后,积极帮扶。如今,郭良群家的老屋完成改造,明亮的窗户、崭新的外墙让人眼前一亮。“屋顶再也不漏雨了。”郭良群拍着加固的房屋难掩喜悦。现在,他还养起了羊,家庭有了不错的收入,生活逐渐走上正轨。

  张新成的目光不仅局限于粗布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扩大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他同样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务实的举措。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将村民与合作社及当地龙头企业“双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合理规划种植区域,打造粮食区、水果区、蔬菜区,让张唐马村的各项产业多点开花、蒸蒸日上。

  天色渐黑,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张新成站在粗布作坊门口,陷入沉思。如何进一步扩展粗布销路?怎样让特色产业再上新台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依然步履不停,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为张唐马村的未来发展勾勒着更加美好的蓝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