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芬芳乡村路 不了黄土情

发稿时间:2025-05-08 10:28:00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他三次放弃城市繁华,扎根乡村近七年;他带领村民探索共富之路,让闲置资源焕发产业生机;他以村为家,用脚步丈量初心,用行动诠释使命。他是济南市红十字会一级调研员、派驻商河县玉皇庙镇埃子李村的第一书记——王光华,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2500多个日夜,他如同一粒种子,深深扎根泥土,在黄土地上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与担当。

王光华走在入村调研的路上。

  脱贫攻坚实干家

  从“零收入”到“和美乡村”

  2016年3月,他主动请缨驻村帮扶,第一站是商河县孙集镇大浦洼村。这个村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软弱。初到村里,他骑自行车、穿着布鞋,用两个月走遍全村213户人家。田间地头,他帮村民浇水疏苗、施肥打药;农闲时节,他坐在村头石墩上,听老人唠家长里短。村民王大爷感慨道:“王书记没架子,农忙时和我们一样干,瓜苗打叉、除草翻地,样样在行!”

  ●啃硬骨头,激活“沉睡”资源

  村里18亩集体土地被老支书以较低价格承包出去,村民意见很大。他顶着压力,逐户走访讲政策、摆道理,最终废止不合理承包协议,收回土地。随后,又多方筹集资金56万元,建起蔬菜种植基地,优先聘用30户困难户务工,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这一“收回土地+产业造血”模式在全镇推广,村集体年收入从零跃升至15万元,昔日的“空壳村”蝶变为“示范村”。

  ●完善治理,重塑文明乡风

  为破解红白事攀比浪费的不良风气,他联合周边村探索推行“红白事连片共建”机制:统一限定餐费标准、禁止吹吹打打、缩减繁杂程序。仅一年,村民婚丧支出降低30%。针对长期越级上访“钉子户”,他坚持不懈上门交心,情感上感化,生活上帮助,最终化解矛盾。他还成立“婆婆说事团”,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太太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婆媳关系、邻里关系大大改善。

  共富探路者

  从“单打独斗”到“连片振兴”

  2023年,他转战玉皇庙镇埃子李村。这里土地贫瘠、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乡村振兴不能靠‘输血’,必须找到可持续的‘造血’路径!”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破局:小蘑菇撑起“共富伞”

  经过调研,他瞄准高附加值的羊肚菌产业。然而,村民质疑声四起:“种庄稼都难,还能搞菌菇?”为打消顾虑,他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多次到聊城、东营等地参观学习,邀请菌菇专家驻村指导;土地不足,他提前五年收回20亩闲置集体土地;资金短缺,他争取组织、农业等部门政策资金120万元。2024年底,8个高标准大棚拔地而起,埃子李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正式建成启用。

  ●创新:四位一体激活“共富密码”

  为破解“集体资产流失、群众参与度低”难题,他首创“村委会监管+乡村CEO管理+村民入股+社会资本投入”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村委会以监督资产保值增值入股,零资金投入,享受分红;

  乡村CEO以技术管理入股,负责日常运营,零资金投入,享受分红;

  村民以资金入股,不参与经营,按股数参与分红;

  社会资本作为补充,解决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不参与经营,仅享受分红。

  “过去怕赔钱不敢投,现在有专人管、村里保底,咱放心!”村民李大哥抓阄抓到了一股。2025年4月底,第一期羊肚菌喜获丰收,实现产值35万元,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入股村民每股分红1.1万元。

  ●联动:第一书记联盟“攥指成拳”

  面对玉皇庙镇46名驻村干部资源分散困境,他牵头成立全市首个“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服务联盟”,整合镇域特色产业资源,谋划粮食、彩椒、菌菇等五大产业联合体。他带领联盟成员“跑断腿、磨破嘴”,引进山东七河生物技术公司,利用1100亩农光互补设施用地,建设智慧农业(菌菇)产业园,调配92个大棚供经济薄弱村使用。同时,跨村连片发展林下赤松茸种植80亩,带动30余户农户参与,年产值突破200万元。“过去各村各干各的,现在抱团发展,底气足了!”联盟成员感慨道。

王光华与镇党委负责同志一起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

  乡村追梦人

  以村为家,苦中作乐

  驻村近七年,他始终住在没有暖气的屋子,夜里常被冻醒;夏天蚊虫肆虐,腿上满是红肿的包;吃饭更是“凑合”,咸菜、馒头、方便面,就是一顿。家人曾心疼地劝他:“都五十多岁了,别折腾了!”他却笑答:“和村民在一起,干点实事,心里踏实。”

  村民老王病重,他连夜联系医院;留守儿童过暑假,他义务辅导作业;麦收时节,他冒着酷暑帮村民收麦晒粮……近七年来,他自掏腰包救助9名困难学生,争取社会捐助近70万元,惠及150余名群众。

  脱贫攻坚关键期,连续半月、二十天不回家是常事。妻子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加班加点工作,却从未抱怨。从青丝到白发,他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乡村振兴。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看到乡亲们收获时满脸的喜悦,值了!”《乡村干部报》赞他“蹚出共富新路”,但他最珍视的,是村民那句朴实的话:“王书记是咱自家人”。如今,54岁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他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愿坚守在这里!”在这片深爱的黄土地上,他用初心与汗水,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

  原标题:芬芳乡村路 不了黄土情——记商河县玉皇庙镇埃子李村第一书记王光华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