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古寨新潮引客来 青春作伴建家乡

发稿时间:2025-05-18 08:27: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今年春节后,家住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村的“90后”罗思龙决心不再外出务工。他辞掉了工作准备在家乡干出点名堂,同他一起留下来的,还有几名儿时的玩伴。“村里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我打算去学习淡水养殖技术,结合刘老师的规划,以后无论在餐饮供给还是游玩体验上,都会是村集体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罗思龙说,作出这样的决定是综合考虑了自身发展和乡村前景。

  罗思龙口中的“刘老师”,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旅带头人”、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刘杰,眼下正在村里的普渡布依古寨开展“新媒体+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研究,试图打造乡村蝶变样本,也为青年架起一座重回乡村的桥。

  寻迹:
从“古村28渡”到“水东普渡”

  早在2021年,罗思龙就已经是刘杰的“粉丝”了。彼时,刘杰被派驻铜仁市德江县大寨村担任第一书记,立足大寨村资源禀赋,他开设“古村28渡”账号,以短视频方式将乡村大小事直观展现,吸引29万粉丝,让大寨村从鲜为人知到“流量名村”。

  “几乎每一期视频我都有看,视频中的乡村环境美、产业兴、人气旺,有我们每一个打工人的乡愁,没想到两年之后,刘老师会来我们村里。”罗思龙说。

  2023年,结束了驻村工作后,刘杰仍思索如何继续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在调研中他惊喜地发现了普渡布依古寨,“这里古树成荫,背靠20余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3条河流穿村而过,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还保留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水东文化,有着发展乡村文旅的巨大潜力。”刘杰毅然决定在这里长期开展乡村振兴实践。

  “一是通过新媒体,让外界看见普渡、走进普渡。二是入驻村寨,做村民、当参谋,和大家一起守护乡村、传承文化,将村寨打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刘杰的规划理念,与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不谋而合。

  经过半年多的摸索,2024年7月,刘杰以“水东普渡”为名,在各平台开设了新的短视频账号,并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开启自己的“普渡”之旅。

  新生:
从驻村干部到“助村干部”

  “我不是驻村干部,我居住在寨子里面,和乡亲们同吃同住,一起做邻居。”在最新的短视频中,刘杰正式介绍自己是一名“助村干部”。从“驻村”到“助村”,刘杰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资源,而是村民的质疑。刘杰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第一件事,是带着村民清理水渠。普渡大沟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耗时12年,全长22公里,是悬崖边上一錾一錾凿出来的,过去养活了一代代普渡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沟渠逐渐淤塞、废弃。“清理水渠,不仅是为后续的乡村旅游做准备,也是挖掘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带领村民团结奋进的一条有力途径。”刘杰干得卖力,村民看在眼里,从最初的观望转变为后来的积极参与。

  接下来的事,就顺利了许多。刘杰组织环境治理活动,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带领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一同拓宽村里的道路;盘活闲置民房,打造独具特色的“村宿”,为村庄发展开辟新路径。此外,刘杰走村串寨搜集老物件,和村民打糍粑、杀年猪、过布依年,通过“水东普渡”账号,将这些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一一呈现,不断唤醒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共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目前全村可以入住76张床位,还有10余户正在装修或有意向。”下坝村党支部书记龙勇说。在刘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乡村发展事业中来,其中的大部分是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中有的学习新媒体运营,帮助村里宣传推广;有的学习民宿管理,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有的学习农业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眼下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贵州迎来新机遇,希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刘杰也在视频中倡议。

  慢慢地,村里有了第一个电子商务工作室和两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个系统性研究实践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他们称其为“东木村社”。

  随着这个社区不断生长延伸,刘杰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国内外康养旅游专家、省级文化单位代表、大学教授、省内一些商会老总、文艺界人士、村寨周边的非遗传承人,乃至从北京前来避暑旅居的客人,都成为了村寨发展的同行者。

  裂变还在继续。“当前,乌当区正在不断推动人才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同时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方式培育发展人才,不断汇聚起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强大力量。”乌当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中展才华显身手,实现青年人才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

  如今,下坝村正围绕“水东普渡·心灵归处”文旅IP,全面推进数字赋能、人才培育、乡村建设、文化传承、旅居康养等工作。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仍在继续,但答案,已然清晰……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