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南留南村,千亩果园引来游客采摘,农家客栈迎来市民憩息小住,老人孩童散步、嬉戏于塑胶步道,入村的柏油路上,车辆络绎不绝。凭着“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名片,南留南村异常热闹。
“刚来那会,村子鲜有人问津。”驻村第一书记尤变清说,那时的村子“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连一条像样的柏油路都没有。2015年春天,尤变清从山西省太原市交通运输局来到南留南村驻村帮扶。
彼时,南留南村是由5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531户中有1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村民靠天吃饭,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初来乍到的尤变清面对的不只如此,还有村民的不信任。“男的都干不成个啥,她一个女的能干成个啥。”尤变清回忆说。
“要融入村民,就得走进村民心坎儿,才能领着大家一起致富。”尤变清下定决心,“村民干什么我干什么,他们去地里,我也去地里。与村民同吃一锅饭、同住土窑洞、同干农家活。”
很多个夜晚,从地里回来,她和工作队员一道再去各个自然村召集村民开小会,促膝交谈。从家长里短到村子历史,从个人困难到健康知识,不断坚持,她打着手电走遍了5个自然村,聊得多了,村民觉得她是能住下来的自己人。
“谁家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地里收成,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村民郭拴艮说。
“十年前的南留南村,道路坑坑洼洼,村里到处是柴堆、煤堆、垃圾堆。”尤变清说,村庄要想富,就得先修路,工作队将改变村民精气神的突破口放在了修路上。
通过争取帮扶资金,驻村第一年,进出南留南村的一条3.8公里长的柏油路修成,随后又陆续将5个自然村之间的乡村土路全部硬化,成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路通了,村容村貌好了,露出笑脸的村民为尤变清竖起了大拇指,也让她扶贫的信心更足了。
2017年,经过大家考察和决议,尤变清带着村民参观光伏项目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南留南村引进了桃树、玉露香梨、樱桃、白水杏、葡萄等新品种,栽种经济林,并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一番引领下,果树种植能手杨三棉带动20多户村民发展经济林。退伍军人兰勇牵头建成村集体光伏电站,小杂粮加工厂在村里落地。
时下,南留南村已建成千亩果园,硕果盈枝,形成年产量70余万斤的水果产业体系。“2023年,白水杏丰产,我们举办了首届‘白水杏采摘节’,并在太原市举办了农展会,短短5天时间带动全村近20万斤杏一售而空。”尤变清说,平均每亩增收5000余元。
根据村子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在尤变清与村“两委”的多次论证后形成。休闲观光亭、绿化慢行步道陆续在村里建成。在村里的鼓励支持下,村民先后办起了农家客栈和农家乐。如今,南留南村打造形成“春赏花、夏采摘、秋观叶、冬民俗”的全季旅游模式。
驻村以来,产业一项一项落地,村子一点一滴焕新,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也在一步一步提升。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从规范“三会一课”抓起,尤变清和村“两委”创新“田间党课”“果园主题党日”,把组织生活开展到生产一线。建立“党员责任区”,36名党员包联126户脱贫户。
路灯亮了,天然气管道接通,污水集中处理站建成,中水达到饮用水标准,南留南村被评为太原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尤变清协调成立阳曲县首家“爱心超市”,建立“孝善基金”,评选“最美婆媳”,为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联系企业资助12名大学生。
脱贫户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2800元增加到1.28万元。贫困户张建刚因意外高位截瘫,上高中的孩子面临辍学。尤变清协调当地残联捐赠电动三轮车,帮助申请助学贷款。在她的鼓励支持下,张建刚开起小卖部,成为村里的励志典型。
驻村十一载,尤变清步履不停。2018年,她在手术后不久便回到了村里。为销售农产品,她放下“面子”直播带货,被网友称为“杏花姐姐”。目前,她又谋划着500吨冷库建设、树枝粉碎厂项目、农民电商培训……
如今,村民这样评价着尤变清:“咱村里的女书记不一般,干事不比男的差!”“尤书记是真心来帮我们脱贫的,干了不少实事,我们都愿意跟着她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