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青鸾溪塾”润乡风

发稿时间:2025-07-08 10:25:00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夏日,走进甘肃省陇南市的山区腹地,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的溪水蜿蜒流淌,沿溪而建的“青鸾溪塾”传统文化学堂里,中央财经大学派驻玉岗村的第一书记于来正带着孩子们学做非遗手工、唱传统民歌,欢声笑语汇入潺潺溪流,谱出动人的乡风文明之歌。

  玉岗村是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占比超40%,村小学仅有2名教师。于来在走访中发现,村民腰包渐鼓,但精神文化生活依旧贫瘠。“不少孩子知道抖音神曲,不知《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会玩手机游戏,不会扎染、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于来在驻村日记中写道。

  今年春天,在于来的积极协调下,利用村里闲置场地改造的“青鸾溪塾”传统文化学堂开学了。“青鸾溪塾”之名,源于《山海经》里的美丽传说,寓意以青鸾神鸟衔来的文化火种,照亮山乡未来。学堂每周举办一期主题活动,以神话故事、非遗技艺、传统乐器为载体,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留守儿童心灵,带领他们“知传统、爱家乡、向未来”。

  首期学堂故事会上,于来给孩子们讲述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并巧妙融合了“坚持”、“责任”、“知足”等价值观。当讲到后羿历经千辛万苦求取仙药时,10岁的留守儿童包玲芯举手说:“我要像后羿一样,考上大学带奶奶走出大山!”随着学堂课程的不断开展,村民惊喜发现,孩子们不光放下手机,还能用《山海经》故事解释“为什么要保护森林”。

  春扎染、夏民歌、秋造纸、冬皮影——于来以四季时序设计的非遗课程,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孩子们的作品不仅点燃了非遗传承的火苗,也成为玉岗村旅游的特色纪念品,助力相关农户增收超千元。

  太阳能路灯覆盖整个村落,破旧村舍变为靓丽民宿,泥泞小道升级为便捷的登山步道,河上架起了便民桥……这些年,玉岗村发生的蜕变,是中央财经大学定点帮扶工作的缩影。结对帮扶的6年间,中央财经大学累计向宕昌县投入、引进各类资金1.06亿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3500余万元,为宕昌县培训各类人员近6.5万人次,助力宕昌县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徐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