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一大早,在村委会门口的小河坝上,戴永亮和村干部正在帮助施工人员将一根根管道焊接在一起。
“这个接上,自来水从县城的水库引来,红星村就彻底告别旱季没有水的日子了。”戴永亮满头大汗却乐呵呵地笑道,离别前,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大山簇拥的红星村是贵州省普安县脱贫村之一,2021年6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民警戴永亮来到普安县盘水街道红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今4年已过,两届任期结束了,他心里却有很多“放不下”。
在红星村村委会旁的葫芦厂房,一排排的葫芦经过抛光、晾干后整齐堆放,在各条生产线上,村民们忙着对其精加工。“这车葫芦丝成品已经全部弄好了,准备发往昆明。”一旁,承包经营的负责人陈绍勋笑着说。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级集体“造血”功能,是乡村振兴之策,农民怎样致富?乡村怎样振兴?一连串的问题让刚到村里的戴永亮日思夜想,反复琢磨。
从历年经验教训看,引入重资产项目的失败风险较大,且受土地性质等限制较多;搞蔬菜大棚等传统农业的好时机也已经过去,且同质化竞争严重,红星村在规模、品质上都不占优势。
结合红星村土地和现有桩网设施实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戴永亮与村“两委”决定发展资金投入少、种植要求低、附加产值高、发展空间大的葫芦产业。
戴永亮多地走访联系合适的葫芦种植户,让他们了解红星村种植葫芦的优势,从投产、销售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限度支持,经过他多番努力,云南葫芦种植户陈绍勋将产业落户到红星村。
2023年4月,随着戴永亮在红星村种下第一棵葫芦,藤蔓沿着桩网攀爬,也给红星村带来致富的希望。戴永亮介绍,葫芦品种、产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葫芦平均亩产4000个,成熟后经过处理,每个葫芦售价从几元至十几元不等。
红星村的葫芦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对于戴永亮来说就像是“看着孩子长大”。葫芦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个环节,戴永亮都很熟悉。
葫芦厂房扩建升级后,再加上深加工工艺,通过在葫芦上烙刻吉祥图案或词语,让葫芦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单个能卖到上百元甚至更高。
在葫芦工厂,今年40岁的村民伍大姐正在对葫芦进行手工串珠加工。“每天能加工一两百个,有100多元的收入。”伍大姐说,在家门口务工,家里有事能兼顾到。
“红星村的葫芦皮厚质密,做出来的产品细腻生动,品质较好。”戴永亮介绍。
面对市场订制需求激增,红星村也逐步从葫芦种植、加工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换,尝试将葫芦开发生产成乐器、酒具、灯具、烟具、虫具、花瓶……
“买葫芦除了挑工艺,还得看眼缘,看起来长得奇形怪状的葫芦说不定能卖得很贵。”陈绍勋说,葫芦厂每卖出去一个葫芦就拿出0.2元钱给村集体,销量旺的话,一年下来村集体也有十多万元,可以给村民分红。
如今,红星村的葫芦产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每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
“葫芦能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吸引游客和投资,更重要的是,它能给村民们带来希望和归属感。”戴永亮说,未来,希望红星村用“葫芦”带动周边村,串珠成链、成方连片,带动周边走向共同富裕。(赵佳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