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高原戈壁长出片片绿洲

发稿时间:2025-07-16 10:24:00 来源: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的塔拉滩干旱少雨,荒漠化率曾高达98.5%。近年来,海南州探索“光伏+生态+农牧业”,实现光伏治沙、板下富民。塔拉滩荒滩变绿洲,带动当地绿色发展。

 

光伏板下绿草如茵,羊群正在吃草。记者 曹继炜 摄

  从青海省西宁市市区向西南出发,穿过柳梢沟隧道,海拔骤然下降数百米。北侧是青海湖南麓的南山山脉,南侧是河卡山,“夹”出了中间的共和盆地。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盆地上,有个塔拉滩。刚一进入,只见成群的牛羊点缀在绿色的草毯之上,大片蓝色的光伏板向远处延伸。

  塔拉滩干旱少雨,年均蒸发量远高于年均降水量,荒漠化率曾高达98.5%。如今,塔拉滩的褐色已被蓝绿交织所替代。荒滩如何变绿洲?答案就在鳞次栉比的光伏板下。

  荒滩建光伏,板下草青青

  龙羊峡水库边,是光伏板连成的“海洋”。中午,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村民李啟祥等人驱赶着羊群刚从生态牧场出来,羊群就跑到蓝色的光伏板下,时而低头啃食青草,时而往更远处跑去。

  “这会儿太阳正晒,大部分羊群都躲在光伏板下吃草呢!这儿的草能吃到年底。”李啟祥说。

  “我们村以牧业为主,放羊的人多。过去,近处的草不够羊吃,只能往远处跑。后来远处的草也不够了,晚上还得补喂饲料,草场租金、饲料成本又增加不少。”李啟祥说,因为天然草场距离远、养殖成本变高,家里的牛羊一度仅剩20多只,“为啥跑那么远?周围全是沙地。春天刮大风,5米外看不清楚人。白天风沙刮起来,天都是灰暗的。”

  近年来,转机出现了。海南州太阳能资源丰富,塔拉滩地势开阔且相对平坦,适合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来到塔拉滩开发建设光伏发电园区,从那时候开始,青海整合多家国企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建成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截至2024年底,园区引进68家光伏企业入驻,光伏并网装机达1773万千瓦。这也间接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光伏板下草青青。

  光伏板下,草为什么长得好?

  “以前想在塔拉滩上种绿,想过很多办法,但一是缺水,二是风大,试过很多种抗旱作物,效果有,但是不理想。种下10株,过两年能有一两株长起来就算不错。”下合乐寺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立宏解释,“有了成片的光伏板后,能防风、挡沙、固沙。光伏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清洗光伏板也需要水,再加上光伏板遮挡下的地面蒸发量大大降低。水有了、风小了,草自然就长起来了。”

  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分公司产业园项目部工作人员曹军介绍:“据测算,相较于荒滩地,光伏园区内的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有助于植被恢复和增长。”

  牧光可互补,效益正显现

  草长得越来越茂盛,却一度为光伏电站带来“烦恼”。“一开始,我们看见荒滩一点点变绿,心里也高兴。但慢慢地,草的长势太旺了。如果草的高度超过光伏板,就很影响发电效率。”陈立宏说,“到了冬天,枯草又干又密,也有消防隐患。”那时候,园区内的光伏企业还得花钱雇人除草。

  2020年,“烦恼”有了解决方案。海南州探索“牧光互补”,下合乐寺村成为第一批试点,在光伏园区里修建了6个生态牧场。“羊圈、饮水棚一应俱全,羊儿白天去光伏板下吃草,晚上回到棚里休息。”陈立宏说,“光伏羊”入场后,羊群不再需要赶回家中,羊粪不仅不再影响村容村貌,还能成为光伏园区土地的天然肥料。

  “经过几年观察,羊群活动对光伏设备的影响很小。”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塔说。

  “现在,村里共有4000多只羊在园区吃着新鲜草。”李啟祥说,对牧民来说,只需把羊从园区外的草场赶到园区中,羊群有草吃,牧民也不用承担任何费用。

  据统计,塔拉滩光伏园区亩产草量174公斤,年产草量达到11.8万吨,可满足20万只羊采食。因为采食天然草,“光伏羊”品质高,得到市场青睐。

  光伏园区也从“光伏羊”上获益。“羊吃草可比人割草快多了。”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主任安峰军介绍,企业节约了成本,还能在项目建设中后期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就业。去年,塔拉滩上的新能源在建项目共吸纳务工人员3000多人,多数为周边农牧民。

  治理“沙戈荒”,绿意在铺展

  塔拉滩的变化,为青海推动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经验。

  从西宁往南、往西飞,即便是在万米高空,塔拉滩上那成片的蓝色光伏海洋,总能给人视觉震撼。走进光伏园区,柏油路宽阔,两侧行道树连排成荫。近年来,海南州在塔拉滩光伏园区实施造林绿化,在园区内修建防风固沙及道路景观林,大规模栽植青杨、柽柳等适宜树种,园区植被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

  “‘光伏+生态+农牧业’的模式,实现了光伏治沙、板下富民的目标,塔拉滩成了‘聚绿盆’‘聚宝盆’,加上防沙固林带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去年底塔拉滩的生态治理面积达到38万亩,也带动了高原地区的绿色发展。”海南州自然资源局局长何香龙说。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马建海介绍,青海印发光伏产业林草沙地利用区划报告,推动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我们积极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在优先发展区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建设,推动光伏产业开发与防沙治沙、农牧业生产相结合。”马建海说。

  数据显示,青海省2024年防沙治沙149万亩、草地修复治理470万亩,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60%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2024年,共和县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445.35万元,其中14个光伏产业覆盖村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超过600万元。

  微风徐徐,牧民马洪真头戴草帽,坐在园区里的草滩高处,“过去躺在沙子地里休息,睁眼就是一脸沙,现在躺在绿草地上,日子美得很呐!”(记者 乔栋 曹继炜)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