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青瓦黄墙的四合院村史馆格外耀眼,重庆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的千年乡愁已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走进村史馆里,一些游客正在驻足观看,了解欧营村的发展历程。竹筐石磨,蓑衣斗笠,粮票织机,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生活、一种传统。
“欧营村的土壤富含钾、硒等元素,日照时间长,且雨量充沛,得益于这些地理气候特点,村里产出的脐橙品质优良,口感香甜化渣。”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讲解员,正在为访客介绍村子的前世今生,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热忱的光芒。
这位讲解员名叫易宁,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驻村第一书记。
2023年6月,易宁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指派,来到欧营村,从文博工作者转变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当地远近闻名的“橙村”里,这位从博物馆里出来的驻村书记一边捧着脐橙,领着村民发展产业,一边带文化服务下乡,为村子注入“文化因子”。两年以来,产业兴旺又“文化范儿”十足的欧营村,正走上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易宁在村史馆做讲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共建共享村史馆 承载乡愁的精神家园
“村里有这么好的一个展览,让我们回想起小时候的趣事,特别是‘知青岁月’‘移民新家’两个场景,和我屋头基本上一模一样。”村民蔡仁兴说。
欧营村村史馆从2021年开始建设,与三峡博物馆的专业团队合作进行。2023年11月,增加了文化活动空间和议事厅的村史馆正式开放。看到馆里的知青老照片,有村民指着说:“这姑娘当年就住咱们村,还在我们家里面吃过饭。”“这几件老物件是咱家里送来的,都用了几十年了。”在为村史馆征集展品时,有不少村民主动送来家里的老物件。
“村史馆不只有展览功能,我们希望把这里建设为一个活动中心,让大家常来、常用、常念。”他和工作团队在参与村史馆改建的工作中,提议增加了文化活动和议事功能,村民可以在这里读书、唱歌、看电影。有一次,为协调村民间的土地纠纷,易宁把矛盾双方请到议事厅,找来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大家围坐一起,伴着村史馆的氛围,一起回忆往事,说清事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现在的村史馆已经成为欧营村的旅游地标,2023年至今,村史馆共接待来访观众8000余人次,提供研学活动,成为发展农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易宁还积极争取支持,改造人居环境,对148户村民房屋进行翻新改造,制作了含有橙乡特色的宣传墙绘,打造文化小院,塑造和美乡村的文化氛围。
创新形式推广脐橙 传统产业走出新路
欧营村是奉节有名的“脐橙村”,7500亩的脐橙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年初,欧营村的脐橙喜迎丰收,但易宁走访发现,一些村民的脐橙还没有销路,很是着急。春节期间,重庆中心城区的热门景点游客多、有销路,他决定走进景区摆摊卖脐橙。在向单位汇报并得到支持后,他带着十几位村民进城推销脐橙。
2024年2月6日,脐橙摊摆在了三峡博物馆的大门前,他和村民们端着试吃盘向游客推销,三峡博物馆职工也积极团购提供支持。后续,脐橙摊的点位继续扩大,摆到了重庆国际马戏城、南滨路等热门旅游景点。易宁统计,这次进城共销售脐橙30余吨。村民们说,易书记把自家房子腾出来给他们住,春节还邀大家一起过年,这趟不仅挣了钱,还通过微信加了不少游客,拓展了客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025年大年初一,三峡博物馆前“李白”“杜甫”站在脐橙摊位前对诗的情景,引得许多游客驻足。这一年春节,易宁又带着村民们进城推销脐橙。奉节是中华诗城,文化底蕴深厚,易宁从诗词文化入手,扮演古代诗人,用创意的对诗活动,向游客推广奉节脐橙和欧营村其他特产。
此外,易宁邀请专业机构对村民开展直播电商培训,拓宽销售渠道。目前他正在多方联系,设计建设三峡博物馆助农直销点,打造展示推广特色农产品的窗口,将助农工作常态化。
引进绿色循环产业 走农文旅融合之路
“现在村里有了各种新产业,生活环境改善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赚钱。”村民们对村子的发展变化有直接感触。欧营村村域年产值从2022年的8000余万元提升到2024年的过亿元,正在申报“亿元村”,“橙村”正在向多元的方向生根,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两年来,易宁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合作,围绕绿色发展争取各方支持,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2024年种兔场在村里落地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种兔20万只。在其附近还建设了约300亩脐橙种植示范园,铺设田间采摘步道。目前欧营村正在推进有机肥厂建设,打造绿色种养循环项目。
现在,村里还尝试开办农家乐,承接前来体验脐橙采摘、研学活动等乡村旅游的游客。易宁还组织三峡博物馆文创部到村调研,结合脐橙产业、长江沿线风貌等,设计制作创意背包、传统茶具、办公用品等10余件文创产品,把农文旅融合工作继续推进。
“和群众结下情谊,团结大家干事业,很多事能越做越好。”谈起自己的工作经验,易宁认为得实实在在地与群众打交道,和他们建立情感联系,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走在欧营村的路上,村民们热情招呼着易宁,就因为帮了一个小忙,他们还惦记着给易书记送来自家种的水果、蔬菜。
“乡亲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也在提升,他们的真情实意我会一直记在心里。”易宁说,驻村结束后回到原单位,他的岗位会继续对接驻村工作,他会继续关注村子的发展,融入“橙村”的“文化因子”将继续流动在这片土地上。
记者:陈静 贾亦寒(实习)
山脊来信:
像一滴水融入土地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你们好!
我是2021年12月第一次来到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开展送文化活动,缘分从这里开始。其时正逢脐橙成熟,冬日暖阳映得漫山果林片片金光,正如诗圣杜甫寓居奉节时赞誉的“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村民穿梭其间采摘选果,路边是排着长队的卡车等着装箱运往全国,一幅繁忙的丰收景象。当时就觉得欧营村交通便利、基础良好、产业发达、人丁兴旺、文化兴盛,具有很好的发展特色,希望有时间可以住下来深入了解。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3年6月,我受组织委派来到欧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一滴水,融入了土地。
记得刚来村里的时候,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又陌生,走访的开场白尴尬得抠脚。是你们,用淳朴的笑容和热情的双手,让我这个“外来人”渐渐变成了“自家人”,在第一书记这个身份外还多了“家门”“老表”“小舅子”“舅爷爷”等等亲昵的称呼。在堂屋,你们拿出水果饮料往手上塞,把我当成自己的娃儿投喂;在灶台边,你们让我品尝肥墩墩的土猪腊肉和菜园里刚摘的果蔬,吃到最地道的农家味道;在脐橙园子,你们教我修枝、疏果、驱虫,辨认果子长势;在夜晚的院坝,你们和我拉家常,讲村里的故事……这一切,让我这一滴水慢慢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肌理。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入泥而有形。
你们说:“庄稼人看天吃饭,但从不怨天。”你们说:“七月壮果肥,八月稳果肥。”你们说:“远亲不如近邻,村里白事不请自来,红事非请不来。”生活的智慧藏在这片土地的褶皱里,藏在春种秋收的轮回中,你们教会我的,远比我带给你们的更多。
于是,我们一起商量村里的大事,一起抗旱、防汛、巡山、排险,一起帮扶困难村民抗癌、济困和小孩教育,一起排查脐橙害虫,一起修路、挖渠、筑坝、开山,一起争取修自来水和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一起收集老物件建设村史馆,一起线上线下售卖脐橙、推广当地特产。你们是乡村振兴真正的主人,而我是有幸参与其中的一滴水,却因泥土的塑造让这滴水有了形。
水滴终将蒸发,泥土永远记得。
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怀念、感慨和憧憬。我知道,一滴水终会蒸发,但只要真正融入过泥土,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我们的脐橙种植提档升级,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奉节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生态农场;千万只肉兔种兔场投产带动周边农副产业发展;村史馆成为展示欧营村发展成绩的文化阵地;位于三峡博物馆门前广场的助农直销站即将投用;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正在规划实施……这些我们一起建设和培育的项目,将成为欧营村下一步绿色发展的基石。这些成果也将见证我们之间的情谊——这种情谊不会因为我的离开而消失。
请你们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记得:在长江之滨、三峡库心、巫山山脉脚下、草堂河畔,在这片无数诗人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浪漫土地上,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我们正在脐橙树下采摘果实,不远处已经在杀猪熏肉准备过年,炊烟袅袅。
愿这片土地风调雨顺,永远丰饶。
你们永远的乡亲:易宁
二零二五年七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