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驻村第一书记夏有新:我在村里当“老师”

发稿时间:2025-07-23 10:26:00 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上午10点的鹤毛镇岳山村,暑热渐盛。

  记者来到村委会所在地,径直走进后院,只见村民崔小兰一声不吭地守在门边,看到有人来,打了个“嘘”的手势。

  这里是安徽省无为市鹤毛镇岳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因为配有智慧大屏,也是村里的数字乡村室。门虚掩着,记者小心翼翼探头瞧去,只见20多个孩子围桌而坐,正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

  “adapt,前缀ad-,意思是适应;antipathy,前缀anti-,意思是反感……大家发现规律没有?根据词缀就能判断出大致词义,不仅记得快,还能记得牢。”屏幕前,老师讲得认真;座位上,孩子们听得仔细。

  一旁似懂非懂的崔小兰,目不转睛看着9岁大的儿子张贵宇,嘴里小声嘟囔着:“小夏书记的课,真不赖,不光管着娃,还教知识!”

在岳山村,兼职当“老师”的驻村第一书记夏有新在给孩子们上课。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下了课,记者与老师夏有新攀谈起来。

  在岳山村,夏有新的本职是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老师是他的“副业”。在派驻岳山村之前,他是芜湖市委网信办网络安全科科长。

  初到村里,一头干劲的夏有新,总想着能做点啥?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加上当地搞数字乡村建设,便萌生了开设“小夏课堂”的念头。

  “学计算机出身,结合专业特长,来了就要为村民们办点实事。”夏有新坦言,初衷是通过开课培训,帮助村民长见识、增技能,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

  就这样,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去年8月,“小夏课堂”如约上线。

  起初课堂时间选在下午,除了每月一次的村民课堂之外,其他时间以辅导孩子功课为主,类似于课后延时班,家里有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照看不了的,都可以送过来。

  “考虑到暑期时间长、家长忙于生计、作业无人辅导等原因,学校一放假就把‘小夏课堂’暑期班开了起来。”夏有新说,一来让留守孩子多学点知识,二来也让在外务工的大人们少操点心。

  和其他村不一样,岳山村地处无为市西南,抬脚的功夫,就能走到庐江县。虽然户籍人口有3400多人,但常住人口不及五分之一,留在村里的,不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就是尚在念书的娃娃。

  家住岳山村后洼村民组的黄冰璇,早在暑期伊始,就无缝衔接到了“小夏课堂”。

  “因为期末考试不太理想,所以利用暑假的时间,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把落下的课补回来。”黄冰璇告诉记者,周二到周五,只要开课,她都来。

  和黄冰璇一样,张语晨和张敏洁姐妹俩,也是月初就参加了“小夏课堂”,相比起姐姐的内敛,妹妹张敏洁一点也不社恐。

  坐在记者身边,张敏洁的话最密:“每天7点50就从家出门,到得早,还能写会暑假作业,把不会的题空出来,夏老师都会耐心辅导。”说话间,她还不忘翻开课本,上面密密麻麻抄满了笔记。

  “‘小夏课堂’开课之后,村委会都热闹了不少,就拿村民课堂来说,有讲移风易俗的,有说反诈常识的,还有宣传涉农政策的。”一同驻村的副队长万晓洪接过话茬,“头几期村民不多,后来都坐不下,有的还主动找上门来,提前预约。”

  如今,不论是留守的村民,还是在外打拼的老乡,都知道村里开了“小夏课堂”,但凡聊到的,都不吝竖起大拇指。

  说起驻村生活,夏有新讲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充实。刚驻村不久,他就把全村走了个遍。村里发展有啥难题,谁家有什么困难,他都了然于胸。

  一年来,他和驻村工作队没少为村里的大事小情折腾:为偏远自然村加装了50多万元通信设备;让村民点上了期待已久的太阳能路灯;崭新的柏油路铺就了乡村振兴新“途”景……

  细数岳山村之变,夏有新甚是欣慰。如何让村子可持续发展,他感触颇深,“沉下心来,站在村民的立场,把基层工作干好,一要靠党组织引领,二要靠特色产业带动。”(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张俊)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