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从党校讲台到田埂地头 他把皇菊种成“摇钱花”

发稿时间:2025-07-26 10:12:00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重庆7月25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记者钟梦嘉 王丽)7月9日,受持续暴雨影响,流经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的笋溪河超保证水位2米,古镇沿街200多户民宅被淹没。洪水退却之后沿街商铺内淤泥堆积达六七十公分,因车子无法进入,只能靠人工清理。铁锹插进半凝固的泥浆里,发出沉闷的声响,从早上7点到凌晨12点,陈俊龙和中山的党员干部们已经连续清理了十几个小时。这位刚满34岁的驻村干部,裤脚还沾着白鹤村的泥土,手上的茧子却早已记下了从党校讲台到田间地头的每一段路。

  2021年夏天,陈俊龙告别了江津区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职教师的岗位,转身成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初到白鹤村时,这位教师出身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抵触:“我搞理论的,在村里能干啥?”可如今,他手机相册里存着50亩金丝皇菊盛放的照片,笔记本里记着留守儿童的数学错题——这些都是他从“城里干部”变成“村里熟人”的见证。

  培育50亩金丝皇菊 助力乡村产业致富

  清晨五点的白鹤村,露水还凝在金丝皇菊的花瓣上,陈俊龙已经跟着农户钻进了花田。他指尖划过饱满的花苞,数着密度——这片从30亩扩展到50亩的花海,曾是村民眼里“不靠谱的新花样”。

  白鹤村坐落于江津南部山区,曾是重庆市级贫困村,虽已于2015年脱贫摘帽,但实现乡村振兴还任重而道远。2021年刚驻村时,白鹤村的产业账本上几乎一片空白。陈俊龙和驻村工作队调研时发现,村里撂荒的土地适合种金丝皇菊,但村民们直摇头:“之前搞过好几个产业,都亏了!”有次开院坝会,一位大爷拍着桌子说:“你们城里来的懂啥?”

  白鹤村院坝会(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为了打消顾虑,陈俊龙和驻村干部队深入调研、发掘资源拿回可行性报告;了解到金丝皇菊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而且气味芬芳,属药、茶两用佳品。而白鹤村土壤富硒,温度适宜,正是种植金丝皇菊的好地方。最终,在中山镇党委支持下又借着土地整治政策的东风,引入该品种,以村集体公司作为主体,工作队为组长,结合众筹模式,规模化发展金丝皇菊种植。第一书记冯书记带头蹲在田里试种,陈俊龙则在“白鹤夜话”上一遍遍讲政策,“就像给孩子断奶,得一点点来”。

  金丝皇菊基地通过村集体公司整体流转改造的土地,村民获取租金,然后又吸引村民务工,通过参与栽种、施肥、采摘金丝皇菊,烘干后进行袋装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如今,每到花期,花田里全是忙碌的身影。

  脱贫户李大姐算过一笔账:“每天60元,一个月1200—1500左右,基本上能解决一家人一个月生活开支了。”陈俊龙还试着把菊花卖到村里的少林寺,让香客品茶时带走几包,虽然销路还在慢慢打开,但他看着游客举着手机拍花海,就觉得“这花没白种”。

  村民们打包金丝皇菊(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躬耕乡村助学课堂 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陈老师,这道题我还是不会。”暑假的村委会办公室里,10岁的小雨举着数学练习册追过来。陈俊龙蹲在风扇旁给她画图,额头上的汗滴在草稿纸上——这样的场景,每年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

  刚驻村时,陈俊龙走访脱贫户,常看到留守儿童趴在炕桌上写作业,有的甚至偷偷跑到河边玩水。“家长在外打工最惦记娃的学习。”他和工作队商量,把村委会的两间空房收拾出来当教室:第一书记教美术,来自医院的队员讲急救,陈俊龙则承包了数学和英语。

  刚开始限制名额,只接受脱贫户的子女,后来发现效果挺好,能来的都来了。

  第一期补习班有23个孩子,没有教室就把孩子们带到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教学,书本是借的二手的,纸和笔也是办公室的。“课本是借的但未来是自己的。”本身就从事老师的陈俊龙坚信教育对这些孩子的重要性。有个叫周吉鑫的留守儿童,经常走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上学、放学。他总是躲在最后一排,问他问题就脸红。陈俊龙发现他喜欢拆玩具,就用齿轮讲物理原理,慢慢打开了孩子的心房。“不只是教知识,是让娃知道有人惦记他们。”陈俊龙说。

  2022年,重庆二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的学生来“三下乡”,看到补习班后主动加入。工作队从“主讲”变成“协调员”,帮大学生对接家长、准备午饭。村里的寒暑假培训参与的孩子越来越多,补习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和美术,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投入到朗诵节目的排练中。一句句打磨,一声声练习,一个个动作,只为即将到来的表演绽放最耀眼的色彩。

  孩子们练习朗诵文章(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除了为村上的孩子开展寒暑假培训之外,三下乡活动还针对村上的一些大学生开展入户走访,希望借助本土大学生的力量,让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分工更加科学合理。“村上大学生的未来我们也要密切关注。”除了调动本地大学生参与寒暑假培训工作,陈俊龙还会辅助“三下乡”志愿者们了解他们对于乡村未来发展的愿望和看法,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挖掘乡土文化底蕴 “白鹤”品牌走出田野

  “我们当时想把白鹤村最有特色的地方同我们的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下子就想到了少林寺!”陈俊龙提及产业设计思路时,语气里带着豁然开朗的笃定,“在产品外包装上我们也是围绕白鹤村的古朴形象来设计的。”

  村里以“白鹤村标识”为品牌核心,整合富硒大米、太和苕粉、中山桃花酿等产品,与四面山少林寺的禅宗文化、古庄园文化结合,开发出“素宴禅茶”“武术研学”等特色旅游项目。

  四面山少林寺“禅旅”文化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游客在少林寺体验禅修时,餐桌上的太和大米饭散发着清香,包装上的白鹤村图案与寺庙的宁静氛围相得益彰;购买伴手礼时,印有白鹤标识的苕粉、米酒成为传递白鹤村记忆的最佳选择。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让白鹤村元素从包装上的图案,延伸为贯穿“吃、住、行、游、购”的品牌灵魂,既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让“白鹤”品牌的影响力走出大山,走进大都市。

  少林禅茶品鉴(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为单一产品设计产品包装,到构建“白鹤村标识”品牌矩阵,联动文旅资源形成品牌生态,白鹤村的实践证明:地域文化元素对农产品品牌的“点睛”,绝非表面化的符号粘贴,而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产品特质的契合点,让品牌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如今,太和大米和精品苕粉因白鹤村元素而辨识度倍增,“白鹤”不仅是村名中的一个词,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这正是文化赋能农业的生动写照,也是乡村品牌化发展的鲜活样本。

  太和大米包装(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理论到实践,从党校校园到田间地头,从驻村到驻镇,陈俊龙圆满完成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任务。这是他来到中山镇的第五年,从最初面对乡村工作的手足无措,到如今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基层干部,陈俊龙的故事,是无数扎根基层的帮扶干部的缩影。

  农产品包装(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对于白鹤村的未来,陈俊龙满是憧憬。他盼着村里能把产业的根基扎得更牢 —— 金丝皇菊能香飘更远,太和大米能端上更多家庭的餐桌,精品苕粉、桃花酿能借着“白鹤”品牌的东风走出更大的市场。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