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自个儿辣椒种好就行,经川农导师一点拨才明白,高山错季种、品牌亮出来,一亩地能多赚好几百元!”重庆“田管家”学员周小强望着田垄里饱满的辣椒,算起增收账笑开了花。2024年11月,重庆市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四川农业大学创新构建“矩阵式帮扶”体系,为110名“田管家”学员量身定制培育方案。这场跨越川渝的智力协作,以体系化构建、精准化施策、长效化服务,为重庆乡村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能与科技活力。
在原有“四个一”培育模式基础上,四川农业大学升级形成“五个一”帮扶体系——一个导师团队全程跟进、一个片区“头雁”联络站扎根一线、一系列游学互访拓视野、一群“老雁”传经送宝带队伍、一批示范基地作标杆,为学员搭建起全方位成长支撑网。
针对重庆丘陵山地多、农业布局散的特点,该校创新“2+1+N”立体架构:首席导师定方向、综合导师抓落地,分段接力开展全周期指导,人均实地帮扶超2次,实现110名学员全覆盖。依托“片区帮扶”机制,重庆被划分为11个片区小组,导师团足迹深入合川区、潼南区等30个区县,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让技术服务直抵产业最前沿。
“水稻种得不少,就是成本降不下来,咋整?”面对学员的急难愁盼,导师团依托千余人专家库“对症开方”。首席导师提出“机插秧替代人工+精量播种节本+智能装备提质”组合拳,学术导师同步补上“屯水田”分区用水方案,通过合理增密与科学植保,让水稻亩均省工3天、增产10%。
农机推广遇阻?首席导师建议建立“农机台账—补贴申领”动态挂钩机制,推动跨村镇服务联盟共享维护中心;学术导师部署智能水肥系统提升补贴效能,创新“品牌溢价反哺机耕道硬化”模式,让制度优化与技术赋能同频共振。
学员们的成长看得见:荣昌区学员叶梅芳的花椒产业链形成“种植直供+代工+直播销售”闭环,带动87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学员任世勇优化农机服务流程,实现“耕种管收烘”全流程标准化,服务面积从5000亩扩至1.2万亩;江津区学员任清维将花椒种植从300亩扩至500亩,借“抖音电商+地域文化包装”让品牌溢价20%,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
学员们还自发组建“育秧机插秧联盟”,整合资源破解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难题。依托“片区帮扶”机制,导师团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技术输送网络,用“一年培育、终生相伴”的承诺,让“头雁”领航的乡村振兴活力,在重庆田间地头持续迸发。(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