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新民市金五台子镇三台子村村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场“凝聚青春力量 支教筑梦未来”的大学生暑期乡村支教活动汇报会在这里举行——来自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12名大学生圆满完成了为期15天的暑期乡村支教,以真情的“青春告白”与乡亲们依依不舍地道别。
如今,大学生乡村支教活动在三台子村已经举办了6年。6年间,支教大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参与并从中受益的孩子有的从懵懂少年步入了高中课堂,有的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唯一不变的,是当初促成大学生下乡支教的引路人——由沈阳日报社派驻新民市金五台子街道鲇鱼泡村和三台子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立国。
驻村书记 连任三届
2018年,时任沈阳日报社经管办副主任的张立国响应市委号召,来到新民市金五台子镇三台子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主动募集3万余元资金对村部进行修缮,并铺设了村部广场、文化广场,安装了太阳能灯,修建了图书室、宣传栏等,让党员群众有了学习娱乐场所;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修路资金,把累计11公里长的黑色路面延伸到每一户村民家门口;他通过改良水稻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他联系在校大学生,邀请他们利用寒暑假深入乡村支教,使村里孩子的个人素质和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2024年,连续两届驻村期满,当地520名村民联名写信给相关部门,请求张立国继续留任。就这样,他选择了坚守农村第一线,改任到鲇鱼泡村接续奋斗,成为了新民市金五台子镇鲇鱼泡村兼三台子村驻村第一书记。
乡村支教 连续六年
受地域条件和师资力量限制,村里的学龄儿童寒暑假期间的课后辅导几乎为零,学习成绩提升缓慢。张立国通过朋友联系,邀请沈阳理工大学支教团队志愿者暑假进村、寒假线上,义务为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学习。
今年是大学生志愿者暑假进村支教的第6年。家住盘锦的马健峰、家住大连金州的白煜溪,暑假还没来得及回家,就与其他几名同学直接赶到三台子村,开始了新一届乡村支教。得知大学生要来,村民孙亚茹早早腾出自家的房子供大学生居住,发动村民义务为大学生包饺子。她说:“虽然我们家没孩子参加假期辅导班,但就冲着张书记为咱村办的那些好事,我们也得搭把手。”其间,还有村民送来了炉具、蔬菜……
7月21日,辽宁省高校志愿服务指导教师、沈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杨东文了解相关情况后,带着志愿者王迪和来自辽宁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鄢瑞洋,驱车近百公里赶到三台子村,看望慰问这里支教的大学生。路过金五台子镇时,鄢瑞洋还自掏腰包为支教大学生买了熟食、水果等。座谈会上,一名叫吕佳鸿的小男孩眼含泪水动情地说:“谢谢老师对我们的辛苦付出。多么希望这一刻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定格’。”
为了孩子 永不停歇
大学生乡村支教期间,为了兼顾三台子村和鲇鱼泡村的学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张立国每天下午要自己开车将部分大学生志愿者送到鲇鱼泡村,待孩子们上完课,再把大学生带回三台子村。其间,他还要不失时机地与村干部沟通,了解相关工作的开展。
当地一户马姓村民的妻子刚去世不久,孩子因家庭遗传患了重度眼疾无法正常上学。张立国得知后立即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为小马办了“特教”,不仅上学期间费用全免,就连毕业实习和将来就业也都有了着落。村民老马甚为感动,执意要把自家产的笨鸡蛋送给张书记以表感谢。张立国语气坚定地回绝道:“孩子能好好上学就是最好的回报,这鸡蛋我不能收!”
7月25日下午,参加辅导班的40名孩子及其家长、附近村民,早早来到三台子村村部。支教大学生、辅导班的孩子现场表演了各自精心准备的节目。“感谢大学生老师的教育和陪伴,感谢张立国书记的关爱与付出……”一名五年级的女孩话未说完就已经哭成了“泪人儿”。张立国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为12名支教大学生颁发了乡村支教志愿服务荣誉证书,并以书法的形式为他们献上了与名字相关的青春祝福。
“今天的结束,是明天的开始,是未来的启航。”张立国表示,只要自己在任一天,这个乡村孩子暑期辅导班就会一直办下去。
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