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引一渠活水 兴一方产业 驻村书记吴育焕的“上湾答卷”

发稿时间:2025-07-29 11:31:00 来源: 天眼新闻

  在绥阳县上湾村的田野间,一条新修缮的水渠如银链般蜿蜒,清澈水流汩汩浇灌着连片稻田。稻田深处,一尾尾稻花鱼悠然游弋。而在不远处蚕桑种的养殖地,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桑叶葱郁,蚕宝茁壮——这勃勃生机的景象,正是驻村第一书记吴育焕带领村民奋斗的生动答卷。

  一条水渠,引来源头活水

  2024年10月,来自绥阳县政务服务局、安全工程专业出身的吴育焕,被派驻至青杠塘镇上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一上任,他便发挥专业优势,细致排查村中基础设施,迅速锁定了一条年久失修、却关乎2000余亩良田灌溉的关键水渠——头道河水渠。短短数月间,他多方奔走,成功争取到十余万元维修资金及数百万元以工代赈项目。2024年寒冬,他与村民并肩奋战在施工一线。截至2025年1月,清澈的渠水终于重新奔腾在头道河至上湾村的脉络中,为广袤田野注入了蓬勃生机。

  “这水渠是吴书记为我们争取来的‘以工代赈’项目,大家热情特别高、干劲十足!”村民骆弟伟激动地说,“施工中,我们当地群众出了不少义务工全力配合。现在水渠修好了,能全面覆盖上湾村和野茶村的水稻种植区。水量有了保证,光我们村就放养了两百亩‘稻花鱼’。以前没修渠,种水稻的面积只有现在的一半。如今不仅水稻面积扩大,还搞起了稻鱼共生,收益眼看着就要大增。我自己就从十几亩扩种到了三十多亩,全都放了‘稻香鱼’!”

  当鲜活的稻花鱼苗分发到村民手中,吴育焕收获了最深的慰藉:“看到乡亲们能养上‘稻花鱼’,我打心眼里高兴。发放鱼苗那天,大家脸上满意的笑容,让我深深感受到这项工作的意义。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一片桑园,织就致富纽带

  水渠贯通夯实了基础,产业勃发才是振兴关键。在上湾村的绥阳县远均蚕桑种养殖厂,工人们穿梭在葱郁的桑园中采摘嫩叶,厂房内蚕宝宝沙沙作响,品尝着新鲜桑叶。

  厂长孙远均的桑叶种植园也是受水渠灌溉的田地,他对吴育焕和村委会的帮扶充满感激:“非常感谢村委会和吴书记!无论是经济周转、还是肥料供应,只要找到他们,都第一时间倾力解决。”

  “当时吴书记就鼓励我扩大桑园规模,现在他们正积极帮我协调土地流转。这份支持,让我信心倍增!希望把桑蚕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乡亲参与,让富民产业真正扎根。”孙远均坚定地表示。

  吴育焕的视野并未局限于单点突破。面对村里高粱、辣椒、天麻等“百花齐放”却缺乏主导产业的现状,他提出了清晰的规划:“我们准备以今年为试点,统一核算各类产业效益,结合村资源禀赋,在2026年确定并发展出主打产业、明星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富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颗初心,扎根乡土深耕

  “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吴育焕的驻村工作,是这句誓言的生动实践。他的足迹踏遍村落:深入困难家庭精准落实帮扶政策;走访产业大户和乡贤,共绘产业蓝图。驻村仅三个月,他鞋底磨穿,走遍了全村重点户,为加强记忆画出了四个片区路线图,记录了厚厚两本笔记,添加了500余位群众微信。谁家收入低、谁家孩子上学困难、谁家想发展产业缺政策,这些细节他都一一记在心头、落在本上。他严格抓实“三会一课”,让党建引领成为凝聚民心的核心力量。在每一次党员大会和村民议事中,他专注倾听,将一条条“金点子”融入村庄发展的肌理。

  从干涸的土地到稻浪翻涌、鱼跃人欢,从产业零散到路径清晰、希望升腾,吴育焕以一条水渠为起点,用汗水浇灌上湾村的蜕变。他脚下沾满的泥土,心中沉淀的真情,正与上湾村民的灿烂笑容一道,汇成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引一渠活水,育一片产业,暖一方民心——这就是驻村第一书记吴育焕在田野大地上写下的答卷。

  绥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梅梅 王泽熙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