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深处参与托底性帮扶的6名博士,把论文写在田埂上、峡谷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赋能的精准实践,更是青年担当的生动注脚。他们没有用学术术语消解乡土逻辑,而是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姿态,让电商平台对接尔吉村的花椒、用地质专长激活四甘村的生态价值。这种“向下扎根”的态度,恰是破解问题的密钥。博士群体参与托底性帮扶的行动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热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深入其间,埋头苦干。当知识真正拥抱大地,就能生长出改变中国乡村的无穷力量。
“你真去大凉山?”我问庄斌。“对呀,我就想增加一下生命的厚度。”这位苏南帅小伙满脸笑意,云淡风轻地回应,像是去参加一场说走就走的愉快旅程,似乎与去山高路远的大凉山参加为期两年的托底性帮扶毫不搭界。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四川面临的特殊省情和突出矛盾,也关乎高质量发展成效和共同富裕成色。2021年跟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后,四川作出继续对包括大凉山片区在内的39个欠发达县(市、区)开展托底性帮扶的重大决定。四川省社科院派出10名干部职工帮扶凉山州喜德县,庄斌就是这次帮扶的主动请缨者。
庄斌是法学博士,2017年10月进入四川省社科院工作后,一直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就在他参加帮扶工作时,刚刚提任四川省社科院机关党委副书记。与庄斌一道组队成行的,还有郑均蔚、钟鹏、赵川、安中轩、董康等5位博士。同批次的10名队员中,就有6名博士。他们帮扶的点位地处大凉山中北部喜德县的贺波洛乡、尼波镇等乡镇的6个村,这里地势险要、峡谷交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他们将在这里与彝族同胞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防止返贫反弹。
2025年盛夏时节,笔者一行4人再次踏上大凉山土地,深入“博士帮扶点”,此行目的之一就是探究博士群体参与帮扶有何“与众不同”。
“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资源整合能力,更应凸显‘精准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95后”管理学博士董康说。“跟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是书本上没有的,我现在和村里群众交流顺畅,向他们学习了很多种养经验,回到城里老师和同学都感觉我的话题既生动又有趣。”董康补充道。董康和法学博士郑钧蔚、经济学博士钟鹏一起帮扶尔吉村。郑钧蔚、钟鹏先期一年抵达这里,抓住“产业富美尔吉”突破口,依托农业机械合作社,以烘干花椒入手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搭建云端露营基地,策划云端甄选特色农产品,开展消费帮扶,逐渐成势见效。董康的到来给他们再次深入调研村情增添了信心,他们从精准掌握民情民意入手,针对村民从事较高附加值囿于技术、学识等原因意愿不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等实际,积极对接电商平台,从电商项目入手,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效果格外明显。
理学博士赵川参与帮扶四甘村。他是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博士,生态环境、旅游地学是其研究专长。赵川围绕当地独特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如何做好实践转化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还为村里的优质土蜂蜜和花椒,设计了特色农产品标签,引导村民树立品牌意识。“跟民族同胞打交道,要尊重他们,才能融入进去。渴望富裕与进步,这一点村民和我们始终是一致的,那我们就一定有用武之地。”针对建设中的金西高速将在四甘村开设出站口,赵川正在谋划乡村民宿和开发文创产品。
经济学博士安中轩所在的甘洛村是四川省社科院帮扶点最远的村庄。“来村里挂职激发了我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强烈使命感。对于偏远地区农村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让民族同胞掉队和返贫,我要深入研究,做好区域的、个案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安中轩与搭档翁俊已初步写成《资源匮乏偏远民族乡村中长期发展对策建议》的初稿。
比较内向的帮扶队员刘用和杜金钟,则用“相当于硕博连读”来比喻跟6名博士帮扶队员共事的经历,“他们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方式让我获益匪浅。”杜金钟说。57岁的张向愚是10名帮扶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1986年就在四川省社科院工作的老张打趣地说:“他们思考理性,对待问题科学。所以,我和庄斌同志在一起搭档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6名博士在干好帮扶村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主动参与喜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县委党校设计精品课程、打造现场教学点、走进机关、社区讲授专题党课......
火热的大凉山,变成博士们的实践课堂,笔者离开喜德县的当天下午,尔吉村火把节已筹备就绪......阳光以最炽热的姿态倾洒在大地上,大凉山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西南的广袤土地上。
(作者:冯俊锋,系四川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