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一本民情日记 三年蝶变路

发稿时间:2025-08-01 10:10:00 来源: 人民网-广西频道

  “黄书记,今年的黄精苗长得比去年还壮实!”清晨的河池市宜州区安马乡小隘村,种植户覃昌成隔着田埂朝远处挥手。田埂那头,黄志旺正蹲在地里查看苗情,裤脚沾满泥土。这位有着26年党龄、5年军龄的退伍军人,用军人的硬朗作风和党员的赤诚之心,让小隘村从曾经的“后进村”蜕变成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黄志旺(右)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兰卫涛摄

  转身:从驻村队员到第一书记的初心坚守

  2022年,正值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纵深推进之际。刚从宜州区龙头乡七峒村驻村队员岗位卸任不久的黄志旺,主动向河池市宜州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请缨:“乡村振兴刚起步,也最缺人手,让我去最需要的地方。”就这样,他接过了安马乡小隘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子。

  初到小隘村,黄志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亲”。他带着一张全村地图,挨家挨户走访,两个月走遍全村434户,记下满满一本“民情日记”:“水源不足,灌溉困难”“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就医难”“传统作物收益低,村民想换品种却怕风险”……这些带着体温的诉求,成了他擘画发展的“指南针”。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他白天跟着村民下地,晚上在村委的白炽灯下梳理思路。“黄书记不像来‘镀金’的,倒像来‘扎根’的。”村支书覃海胜说。

  正是这份“把村子当家乡,把村民当家人”的真心,让黄志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从“看他干”变成了“跟着干”。


黄志旺向党员志愿者及村民讲解种植麻竹要领。覃业军摄

  破局:让土地长出“金疙瘩”

  “产业是脱贫的根基,更是振兴的引擎。”黄志旺深知小隘村要发展,必须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局,让土地产生更大价值。经过反复调研,他结合村情,打出一套产业发展“组合拳”。

  小隘村的土壤、气候适合特色种植,他便四处奔波找项目、引资金。他多方协调,最终引入农优中药种植公司,打造了100亩黄精种植示范基地,并推广“黄精+玉米”间种技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玉米能填饱肚子,黄精能鼓起腰包。以前村民种玉米一亩收1000斤,现在套种黄精,玉米照收1000斤,村民都乐意干。”黄志旺介绍。

  针对闲置坡地,他推动麻竹种植。“麻竹长得快,效益高,第二年就能收笋,丰产期一亩能收4500斤,螺蛳粉企业抢着要。”黄志旺算清经济账后,带队村干部考察,请专家评估,最终流转30亩土地建起示范园。为了打通销路,他跑遍了柳州的螺蛳粉企业,凭着诚意敲定三家长期供货协议。

  在黄志旺的推动下,小隘村的产业版图越扩越大:桑蚕、甘蔗产业通过12场政策宣讲会、8次技术培训实现规模化,年总收入超800万元;桔梗回收产业让废弃的桑杆、甘蔗尾变废为宝,一年带动村民增收25万元。村民们都说:“黄书记把土地变成了‘金疙瘩’。”

  2024年,小隘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125户脱贫户领到产业奖补43万多元,138名务工村民拿到补贴8万多元,农产品展销会销售额突破10万元,同比增长23%。数字背后是越来越鼓的钱袋子,是越来越足的精气神。


黄志旺带领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清扫活动。朱杰泰摄

  蝶变: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乡村振兴不能只看钱袋子,还得看环境美不美,人心齐不齐。”黄志旺从最直观的环境整治入手,争取到近20万元帮扶资金,把泥泞的土路修成水泥路,在村里种下100棵景观树,安装60盏太阳能路灯,建设一个生态文化广场。

  “以前晚上出门得摸黑,现在路灯亮得很,我和老伴每晚都去文化广场散步。”70多岁的村民韦美芳说。

  为了让环境美下去,黄志旺想出“妙招”:评选“最美庭院”,获奖家庭能领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清洁行动”。久而久之,村民们养成了好习惯,柴火堆得整齐,墙角种满花草,连孩子们都知道“垃圾要扔进绿箱子”。

  环境靓了,乡风也要“美”起来。黄志旺在村委建了间农家书屋,500多册图书涵盖种植技术、养生知识等,农闲时总是坐满了人。他还张罗着办起“文化菜单”:重阳节给老人送温暖、办长寿宴;春节组织写春联、猜灯谜;农忙间隙搞拔河比赛、山歌对唱。

  他组织外嫁女回娘家活动,让外嫁女们看到家乡的变化。“没想到村里变得这么美,我要把在外的姐妹都喊回来看看,一起为家乡出力。”外嫁女韦美艳激动地说。

  “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要么闲聊。”村民覃继流感慨,“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不仅有篮球队、广场舞队,还经常举办民俗文化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了。”

  三年来,小隘村评选出“文明家庭”36户,举办民俗文化节活动9场次,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30余次,文明新风像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个角落。

  黄志旺带领志愿者帮助村民抢种桑苗。陈兵摄

  黄志旺带领志愿者帮助村民抢种桑苗。陈兵摄

  扎根: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要不是黄书记,我这2万株桑苗就全毁了。”村民覃初盾说道。去年春天,他家2万株桑苗快过种植期却缺人手,急得他团团转。黄志旺听说后,立马召集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志愿者帮忙,两天时间抢种完毕。“那天他累得直不起腰,还笑着说‘不误农时就好’。”

  在小隘村,黄志旺的手机是“24小时服务热线”。村民韦永超卧病在床,他组织志愿者帮忙砍甘蔗、种玉米;独居老人韦志兰,年纪大,行动不便,他经常上门看望,帮扫地、聊家常;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考摩托车驾照,他多次协调交警部门和驾培机构,把考场搬到了村委大院,实现6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顺利拿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黄志旺协调人社部门和职业学校,在村委办起了螺蛳粉烹制技能培训班,50名村民学成后,有的进了螺蛳粉企业,有的开起了小吃摊。

  “以前只会养蚕,种甘蔗,现在帮老板炒螺蛳粉也能挣钱,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村民覃作荣的话里满是自豪。

  三年驻村路,一生乡村情。黄志旺的笔记本换了三本,村里的路宽了、灯亮了、产业旺了、人心暖了。当被问及连续三年获评“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秘诀时,他朴实地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的事当自家事。”

  如今的小隘村,麻竹叠翠,蚕桑兴旺,广场欢歌,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从军营走来的黄志旺,虽已卸任返岗,但他用初心与担当在这片土地刻下的振兴印记,早已融入村庄肌理,成为小隘村蜕变中最动人的注脚,播下的希望正由村民接续耕耘,续写新篇。(覃业军)

责任编辑:蒋宇骏